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半月谈丨杨凌调查:新一轮育种革命加速演进

导语:

杨凌调查:新一轮育种革命加速演进

半月谈记者 陈钢 姚友明 李一博

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中国人要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生物育种行业就必须实现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然而,当前国际先进的育种模式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我国却仍处于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

如何突破“代际差”?春暖花开时节,记者在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了解到,近几年这里大力创新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体制机制,新品种“贴近”主产区,企业“育繁推”一体推进,新一轮育种革命更在加速演进。

20多个示范站——让新品种落地生根

谈起“育种报国”,坐落于“农科城”杨凌的西农大创造了辉煌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培育的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4次更新换代,主导了陕西省小麦全部4次品种更新换代。20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让我国小麦亩产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被赞誉“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20世纪80年代,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6号”使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走在世界领先行列,他本人也于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代接着一代干,代代都有新贡献。”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杨凌专家在这片农业热土坚守、奉献、创造,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国育种”烽火传承不熄。

半月谈丨杨凌调查:新一轮育种革命加速演进

3月3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吉万全教授(右)和李停栋教授考察西农511小麦的长势。

西农大育种专家吉万全是李振声院士的弟子,他告诉记者,这两年学校加强了生物育种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2021年,吉万全团队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引入我国小麦基因编辑界权威高彩霞教授的弟子李停栋博士,李停栋进校后“破格”直接享受教授待遇。“生物育种专业现在是热门专业,去年我们只招一个班30人,报名人数达到2700人。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录上,国家给了我们巨大支持。”吉万全说。

在杨凌曹新庄实验农场,和煦的暖阳下,分属于不同育种专家、不同品种、不同代序的麦苗正在拔节生长。育种专家介绍,从历史上“碧蚂1号”那样的超级大品种,到如今多品种培育,适应不同麦区生产条件的育种,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与此相伴,近年来西农大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核心地带、生产一线建立了20多个示范站,结合当地环境和需求育种,更加务实高效:小麦骨干型品种“西农979”、成长型品种“西农511”、特殊需求型品种“西农黑大穗”等品种都受到欢迎,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

半月谈丨杨凌调查:新一轮育种革命加速演进

3月3日,在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中)给学生讲解小麦条锈病的相关知识。

围绕“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西农大目前已在相关国家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13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在异国土地上扎根生长。

机制创新——育繁推一体推进

在杨凌,育种主体的集聚和创新,形成了巨大的创新动力,打造我国“旱区种业硅谷”的步伐日益加快。

2021年,杨凌示范区联合西农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粮农集团,共同成立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技术创新团队由7名院士领衔、35名国内顶尖专家参与,目前已建立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体制机制实现“升级换代”。

在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杨陵南站和杨凌大道附近,集良种研发、检测、生产于一体的良科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研发中心暨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实训基地正在拔地而起。据介绍,这里将建设具备共享、示范和培训功能的智能种子生产加工线,打造生物育种技术、良种加工生产、种质资源保存等多个共享平台,为初创小微育种企业提供平台、技术、人才支持。同时,还将通过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等国际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良种良技。这一项目对于杨凌示范区构建以先正达种业、秦丰种业和良科种业三大标杆为引领的多层次、全链条、体系化的种业企业集群,意义重大。

半月谈丨杨凌调查:新一轮育种革命加速演进

3月3日,在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左)和学生在试验田栽种小麦条锈病的诱发行。

中化集团旗下的先正达种业杨凌实验基地,1000多平方米的玻璃大棚中,处于不同生长周期内的玉米映入眼帘。利用胚挽救技术,该基地突破传统气候条件限制,每年繁育玉米种子4.8代,使得育种迈入“快车道”。

走进杨凌种业大厦,一幅以小麦、玉米、杂粮等种子制成的巨幅种子画跃入视野。一楼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赵洪璋、李振声、康振生、吉万全等几代杨凌育种专家的照片和事迹。作为立志要在“十四五”末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种业龙头企业的公司,杨凌秦丰种业公司近年来建立了企业自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标记,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工作跨上新台阶。

在秦丰种业公司实验室,基因分析系统、生物荧光显微镜、全能型凝胶成像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公司董事长谈宏斌介绍,这个能够开展转基因技术、单倍体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的企业自主运营的生物育种实验室,在西北地区堪称一流。

“近年来我们还完善了杨凌、西安鄠邑区及海南等地的科研育种试验基地的基础条件,新建了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的测试体系,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谈宏斌说。

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育种“国家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多采用“一个专家带一个团队开发一个育种路径”的师徒制、作坊式的传统育种方法,这种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育种方式,奠定了我国育种的传统实力基础。然而在新的国际种业竞争背景下,这种方式面临新的革命。

半月谈丨杨凌调查:新一轮育种革命加速演进

3月3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实验室,育种专家吉万全教授在观察小麦的抗病性。

在杨凌,一些优质育种团队针对育种“代际差”,正在下大力气优化团队人才结构、建设高水平育种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凌种业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康振生的团队在国际上被称为“康lab”或是“康group”,在小麦学术界享有盛誉。近年来,他团队的研究领域也在扩展。

“从细胞学到分子生物学、分子生态学,我们要跟现代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康振生说。

聚力“种业攻坚”,西农大校长吴普特和吉万全等人建议,基于雄厚的旱区育种资源优势,建议在杨凌布局旱区农业高等级实验室,以西农大作为主要育种力量,集结种业战略科研力量,这将有力支撑干旱半干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西农大副校长房玉林表示,育种是一个基础性、连续性的工作,布局旱区农业高等级实验室,深挖我国西部地区在粮食安全方面支撑作用潜能,以创新链、产业链双链驱动,有利于将陕西榆林等地的产粮潜能释放出来。

2022年,杨凌秦丰种业公司完成了对杨凌伟隆的并购,并购后的杨凌伟隆成功获批“育繁推”一体化资质,实现了陕西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零的突破”。同时,企业通过参股杭州瑞丰并合资,成立了西北地区首家生物育种企业,积极布局生物育种品种的应用。目前,多个玉米品种已经完成转育,大豆、油菜等作物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展开。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苏亚文表示,自贸区杨凌片区正在积极促成在其综合保税区内设置生物安全缓冲区,建立高等级负压实验室,对境外种子进行样品前处理后,提取并输出基因片段等生物信息,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

刚刚结束的2023年杨凌农科城马拉松上,完赛选手的奖牌都被设计成种子的形状——杨凌突破种业“代际差”的征途已经启航,新一轮种业振兴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

本文为《半月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