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江西省上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导语:

上栗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正北,东邻宜春市、芦溪县,南连安源经济开发区、湘东区,西接湖南省醴陵市,北壤浏阳市。

江西省上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远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栗就有百越族的一支三苗族在此定居,繁衍和生息。

西汉高后四年(前184),上栗地区(含今桐木、上栗、金山、长平等乡镇)属湖南醴陵县所辖。(据《醴陵市志》载:西汉高后四年(前184)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在今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建侯城,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归醴陵侯所辖。)东汉初(约公元50),醴陵从湘临县析出设醴陵县,上栗地区仍归醴陵县所辖。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上栗地区(含今桐木、鸡冠山、上栗、金山、长平等乡镇)从醴陵析出划归豫章郡康乐县(今万载)所辖(《醴陵市志》有“后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从醴陵析出”之句)。

隋开皇九年(589),撤康乐县,置建城县(即现万载、上高、高安三县并为建城县,治所在今高安县),上栗地区(含今桐木、鸡冠山、上栗、金山、长平等地)从康乐县(即万载)析出,划归萍乡县辖。

五代十国及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期,上栗均属萍乡县辖。至民国二十年(1931)1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将上栗、桐木、长平3个区划归宜萍县委领导。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宜萍县委撤销时,上栗、长平、桐木3个区仍划归萍乡县辖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栗地区一直归属萍乡县辖。至1971年元月,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萍乡下设城关、芦溪、湘东、上栗4个县级区。1997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栗撤区设县至今。

江西省上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1949年7月,萍乡解放后,废除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同年8月,萍乡县设7个行政区,31个乡,5个街。年底,萍乡县增至11个区,328个乡。1950年8月,萍乡全县设17个区、190个乡、14个街,其中上栗地区设7个区、82个乡、2个街。

1952年萍乡县设18个区(其中萍乡镇为区级镇)、283个乡、20个街。上栗地区范围的区划未变。

1953年萍乡县仍设18个区,调整部分乡街机构,萍乡第一区(赤山区)的赤山街、楼下乡、黄田乡合并为赤山乡。第十二区(原长乐区)撤新塘、枫树2乡。第十三区(原积善区)撤高洪、对家2乡。第十四区(原桐木区)撤湖市、东源、驷马、楚山4个乡。第十五区(原宣德区)撤耍塘、水关2个乡,上栗区撤洋田、横下2乡合上栗两街为上栗镇。直到1956年扩区并乡,萍乡县设6区、96个乡镇、866个村,将原第一区(赤山)、第十三区(积善区),十五区(宣德区)和萍矿区并为赤山区。原十二区(长乐区)、十四区(桐木区)和上栗区合并为上栗区。上栗地区辖赤山、上栗2个区。

1958年撤区乡,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上栗地区设桐木、上栗、长平、金山、赤山、宣德、福田7个人民公社。1959年至1960年,上栗地区增设鸡冠山国营综合垦殖场。

1962年全县缩小社队规模,萍乡市设71个公社、场镇,上栗地区辖上栗、福田2区,共设15个公社、1镇、1场,即:上栗、南源、金山、白合、桐木、福田、清溪、赤山、楼下、东源、胜天、长平、流江、彭高、城北等15个公社和上栗镇、鸡冠山垦殖场等17个单位。

1964年全市调整社队规模,上栗地区撤白合公社并入金山公社,撤流江公社并入长平公社,撤南源公社并入上栗公社,撤清溪公社并入福田公社,撤胜天公社并入东源公社,撤楼下公社并入赤山公社。

1966年,撤城北公社并人彭高公社,上栗地区下辖上栗镇、桐木、金山、长平、福田、彭高、赤山、东源和鸡冠山国营垦殖场等9个公社、场、镇,174个大队,5个街道居委会。

1983年7月,赤山人民公社横板大队划归安源区白源镇。

1984年3月,全区改社、队为乡、镇、村,公社全部改称乡(镇),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1984年2月,国营鸡冠山垦殖场析出杨岐乡,杨岐时辖11个村,鸡冠山乡下辖14个村,将杨岐村后古塘村划归鸡冠山乡。

1988年桐木乡撤乡设镇,1989年11月福田乡撤乡设镇,1992年8月彭高乡撤乡设镇,1993年9月金山乡、赤山乡分别撤乡设镇,1996年12月福田镇硖石、三田、田中3个村划归安源经济开发区。

2003年6月,赤山镇万星村、周江村,彭高镇大星村、联洪村、高丰村划归安源经济开发区。

2003年8月,为适应江西省农村税费改革需要,经县人民政府决定,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杨岐乡,将杨岐乡14个村划归上栗镇管辖,并在全县撤销34个行政村。至此,全县下辖9个乡(镇)、1个垦殖场、155个行政村、8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2年10月,上栗县辖10个乡镇:上栗镇、桐木镇、金山镇、福田镇、彭高镇、赤山镇、鸡冠山乡、长平乡、东源乡、杨岐乡。

江西省上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