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陈赓去世14年后,黄维却接到陈赓的来信,他看完之后将信撕得粉碎

导语:

黄维在功德林中,是改造态度最为不积极的那批人,原因很简单,他对于自己的失败心有不甘,总是以为共军是侥幸赢了他。

因此,黄维释放的时间,相对于其他那些表现优秀的将领要晚一些,一直到了1975年才被释放。黄维也终于过上了自由的生活,但是日子过得没多久,他就接到了一封原18军军长杨伯涛的信。

陈赓去世14年后,黄维却接到陈赓的来信,他看完之后将信撕得粉碎

这封信是陈赓寄来的,黄维起初也没有搞明白,为何这封信会在陈赓去世14年之后才到他的手中。

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他打开这封信,可谁知黄维读完之后,情绪激动一时失控,竟然将这封信撕了个粉碎。

陈赓到底写了什么,刺激到了黄维脆弱的神经?

黄维的心结

就跟《亮剑》里面暂七师的师长常乃超演的那样,对于自己的失败,黄维一直都想不通。原因很简单,黄维所带领的十二兵团,实力太过于强劲。

按照纸面实力来看,12兵团在国民党军队中实力颇为靠前的,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为骨干,其他2个军也与18军关系密切,基本都是属于以原18军的主力部队为框架,建造起来的新军。

陈赓去世14年后,黄维却接到陈赓的来信,他看完之后将信撕得粉碎

整个军团的配置,就好比是18军的扩大版,无论从配合还是协同作战上,都比一般的军团强得多。除此之外,还配备有一个快速纵队,拥有机械化的汽车、装甲车、坦克,这样的一支部队,无论从阵地战的能力还是机动能力来看,都属于上乘。

黄维郁闷就郁闷在这里了,他一直有个心结,那就是这样的一支部队,为何会被中野包围吃掉?

其实,对于黄维来说,大家都知道他的特点,那就是一板一眼,适合当一个教书先生。带兵打仗还是需要一些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灵活多变的战术,黄维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一点,而黄维的失败,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

只是黄维,对这件事还一直耿耿于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不就晚动身半天吗?因为晚动身半天,被迫在双堆集过夜,这一停,就再也走不了了。

要不说黄维古板呢,战略目的是为了支援杜聿明,我军也不可能让他那么顺利的到达,黄维兵团在连续渡过两个河流之后,在浍河与中原野战军激战。

陈赓去世14年后,黄维却接到陈赓的来信,他看完之后将信撕得粉碎

渡河不顺利,一旦出现反复争夺的情况,就会陷入阵地战,届时想再走就不可能了。如果黄维能够及时沿河向东,与李延年兵团会合,仅仅依靠中野和华野支援的部队,也不可能吃掉他们。

只不过那样,会绕远一段路程,黄维犹豫再三,错失了良机,晚动身半天,最终在双堆集覆灭。

陈赓解心结

陈赓这封信很朴素,还原了当时的一些对策,主要讲了三个部分。其一就是12兵团的司令是谁?

其二是十二兵团的行进方向是哪里?其三是12兵团到底是否向东南逃窜?

12兵团的司令官主要是胡琏和黄维,因为12兵团属于华中剿总序列,白崇禧有话语权。对于白崇禧来说,自然要选择一个听话的人来带队。

相对于黄维来说,胡琏有实战经验,但不太听话,白崇禧不喜欢。因此,黄维出任兵团司令的概率要大一些。

司令官一旦定了,那么整个军团的风格也就注定了。取捷径入徐州的战术一旦确定,那么对于黄维来说,将思维跳出来更改既定战术的事,想必不太可能发生。

因此,陈赓在浍河布下重兵堵截黄维,当时陈赓的那些兵力,只能是压一个方向堵截,他们并没有兵力可以多方向拦阻。

陈赓去世14年后,黄维却接到陈赓的来信,他看完之后将信撕得粉碎

绕道还是按照既定战术执行,黄维必然纠结,依靠12兵团的战力,黄维总觉得,下一次冲锋可以成功渡河呢?

前两次的成功渡河,让黄维舍不得从浍河绕道,也就是这样,黄维晚动身了半天,最终被追上吃掉。

面对黄维,陈赓起初率领的那些人,并没有真正的实力一口吃掉他,只不过是在沾着打,让黄维觉得努力一下就能挺过去,他舍不得撤出战场,就这样,一直吊着黄维兵团打,为后续部队的到来争取了时间。

如果黄维能够及时改变作战思路,一旦和李延年部汇合,这种机械化兵团只要是想撤,又怎么会撤不出去呢。

黄维被陈赓了解的如此透彻,而他自己还从头到尾只想着捷径通往徐州,连对方的指挥官是谁都不知道。

如此一来,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12兵团纸面实力强,给了黄维太多的信心,让他在指挥战斗时,失去了太多的机会。

黄维读完信终于明白,这么多年的执著,都是错的,就像他当年打那场败仗一样。

陈赓去世14年后,黄维却接到陈赓的来信,他看完之后将信撕得粉碎

后记

之所以这封信来的这么晚,是因为压在了杨伯涛的那里,原本陈赓写这封信就是为了让黄维放下执念,交给早出来的杨伯涛手中,杨伯涛思虑再三,也不方便在插手功德林里面的事,就暂时将信留在了自己的手中。

等黄维放出来之后,才交给到他的手里。即便是过了这么久,还让黄维反应这么强烈,杨伯涛没有将信送到功德林,看起来也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