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旅游怎样“有意思”?

导语:

《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旅游怎样“有意思”?

旅游正在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远方,在异地,观览未曾见过的风景,认识陌生的习俗与人情,这使我们的生活获得新的展开,令人兴致勃勃,饶有趣味。

但万事皆因人而异。在某种情形下,旅游也有可能显得颇为无聊。常见游玩的人群到了某个景点,争相围绕一些标志性的建筑、雕塑、题字拍照留念,觉得这样就不负此行:而不肯下功夫的导游则胡编乱造一堆粗滥的“掌故”,逗得游人哄堂大笑,于是皆大欢喜。这么一圈回来,你问他玩得怎么样,回答常常是“没什么意思”。大家对一种很坏的习惯——在景区乱刻“某某到此一游”——非常不满,但这类人内心多少有些无聊。“没什么意思”,刻个字也罢。

那么,怎么才叫“有意思”呢?

我们来说一个中国古人常用的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却不是神,不是上帝。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宏大、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

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杜甫写泰山诗句“造化钟神秀”,隐含着这样的意味。

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一致。

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市俗社会中追求荣耀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

我曾经特地去浙江桐庐的印渚——这是很少有游人到的小地方——为了体会《世说新语》所记载的那句十分漂亮的话: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王司州指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他赞美印渚的水。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这里 “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是一座平常的小山,它因为李白的诗而成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静默中的对话。山告诉了李白什么呢?山如何让一个诗人不再寂寞?

山水诗、山水画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自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人在大地上在山川间生存,繁衍;人和人竞逐、厮杀、融合,种种爱恨情仇。人也因此为自然刻上了人文的印记。

譬如说“五岳”。在地理学的意义上它们不相关联,在人文意义它们划定了华夏文化的核心范围,同时也是帝王通过祭祀礼仪阐述皇权神圣性与人间秩序合理性的场所。山高多云,云天相连,而“天”又象征着一个超越性的意志。虽然,所谓君权“受命于天”,所谓“奉天承运”,你要说它带有欺骗性未尝不可,但山的雄伟与礼仪的隆重,多少显示了权力与秩序的庄肃性。无论如何,“天”的意志作为权力的根源,它要求权力满足道义。

五岳又以东岳泰山为尊。泰山多刻石。现存最早的泰山刻石,为李斯碑,由秦丞相李斯撰文并书写。它的两个部分,先后作于秦始皇与秦二世两代。李斯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构中央集权制度时代的丞相,称他为“中国第一丞相”也不为过。而这个李斯在始皇突然去世后,与宦官赵高结成肮脏的联盟,最终又屈辱地死于赵高的阴谋。你今天在泰山的岱庙里看到二千二百年前李斯刻石的残件,通过那些字迹揣摩李斯当年的心态,又会想到什么呢?

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旅游宜于诗。《文选》中有《行旅诗》和《游览诗》两个分类,可以算是中国旅游类诗的上源,其中多有佳作。至于唐宋,流脉愈加错综而广大,两涯风光,目不暇给。

我写《〈世说新语〉精读》的时候,曾经把书中涉及的主要地域走过一遍。建业〔今南京〕犹有乌衣巷,但连刘禹锡所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亦了无踪迹。魏晋名士聚居的剡溪,有一大片建成了水库。当地人怜惜风流,在水库岸边重建了一座支道林故居。拿着古书寻访旧迹,好像隔着时空与古人对谈。

我也曾经想带着杜甫的诗集走一遍他的人生道路。寻访他浪游齐赵的轻狂,看一看《垂老别》中送老翁从军的老妇人倒地哀泣之处,如今是何模样,还有《旅夜书怀》,哪里还能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游读诗,犹如与古人作伴,寻山问水,谈古论今。时空在我们的想象中切換,历史的根底,生命的根底,在此中时隐时露。

因此我看到这部《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书稿就很喜欢,觉得切意。它很精美,构思也很巧妙。诗词原作,对原作的解析鉴赏,对所涉风景文物的介绍,还有相关的摄影,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原作当然出于历代名家之手,久已脍炙人口;今人的文字和摄影,也都是用心创作而成。如果你没有闲暇,可以拿它作书上游。如果你带着它与旅游,它会给你做伴侣,做导游——素养很高的导游。你会很好地感受到旅游为何“有意思”。

这个书稿也给读者一个启发:我们可以自已制作这样的书。我们选定路线,选定与这条旅行路线相关的古诗词或者古文,然后在行程中读那些诗篇,在景物之中体会原作的美妙,写成文章,配合摄影。这会形成一个精美的而且格外具有个性特征的纪念品。

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作者:骆玉明

(本文系人民日报出版社《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刘雨萱

校对:崔晨

审核:霍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