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母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无规则不成方圆,社会的快速有序发展离不开规则、规范的建立和执行。
社会的有序进行不是单靠一两个规则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种各样的规则和规范。比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以及宗教规范等。
儿童在3-6岁期间,生长速度减缓,智能发育加速发展,活动范围明显增大,接触社会事物日益增多,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语言、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相比以前明显上一个台阶。
Shweder、Turiel等人研究发现,在4-6岁年龄段,儿童对于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已经采用与成人基本相同的原则进行分辨。4-6岁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社会规则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初来时对这个社会是一无所知的,而现实社会却有很多条条框框,这样一个规定,那样一个规范,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幼儿必须了解、掌握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如:偷窃是不对、看到车要避让、过马路要看红绿灯。
所以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社会规则的正确认知。在现实生活中,相较其他成年家长,母亲和儿童相处时间是最多的,儿童主要是由母亲照顾和教育,母亲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
儿童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母亲的足迹,无论是儿童语言的习得还是行为的养成,都离不开母亲的参与。
一、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母亲采用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非独生儿童母亲与独生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否认/拒绝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组。
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用在孩子的教养上。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母亲看待问题能站在儿童的角度,采用相对温和的解决方法。
研究还发现,在孩子日常的教养中,独生孩子母亲采取相对较少的拒绝否认教养方式,而非独生孩子母亲则采取相对较多的拒绝否认方式。
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宝宝,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一般都会满足孩子的需求,所有较少拒绝否认孩子。
而非独生家庭,母亲的精力至少要花在两个儿童身上,如果儿童的行为需要她付出成本代价的,母亲更愿意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
二、母亲教养方式与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母亲拒绝否认可以显著正向预测4岁农村儿童的道德规则认知和社会规则认知,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显著正向预测5-6岁农村儿童的道德规则认知和社会规则认知,这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儿童对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反应。
5-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与霍夫曼等人的研究相类似,认为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
而4岁农村儿童却有不一样的研究结果,这个可能与儿童的年龄发展特征有关,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岁的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期,盲目服从权威,对于道德行为、社会规范没有是非标准,只是服从教育者或者成人的要求。
对于4岁的农村儿童来说,如果母亲对某种行为采取是强烈的拒绝否认,那么儿童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不能做的。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规则认知发展与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儿童天赋与潜力、儿童社会化经验、社会交互作用这3方面。
Vygotsky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认为:认知发展的原材料除了儿童对外面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来源于儿童与知识丰富的人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如父母、教师等。
对于4-6岁的农村儿童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由母亲教养、照顾他们,儿童通过母亲教育学习并认识各种的社会规则,所以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其选择不同教养方式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提高母亲文化水平,改善母亲教养方式,从而达到推进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
社会规则是一个社会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规则为人们行为指引方向。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研究告诉我们,3岁开始是儿童规则认知发展萌芽时期,父母应该及时把握关键时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
三、教育建议
研究结果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针对本研究结果对农村母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充分发挥母亲的榜样示范作用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范,母亲是儿童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儿童的模范对象。
因此母亲要注意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严格遵守各种社会规则,给孩子提供一个具体的行为模范,幼儿才能从中模范进行学习。
在日常教育中要注意言行一致,禁止言行不一。比如有些家长平常教孩子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贪图方便、快捷,经常带着孩子冲红灯,在车流中穿梭。
当父母带着孩子违规,同时享受到违规行为带来的喜悦或者没有带来惩罚,孩子就会默认为这种行为是可操作的,可执行的,因为父母也是这样做的,即使父母或者老师曾说过不能这样做。
在0-6岁期间,儿童社会认知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高,儿童的辨别能力不强,对社会事件和社会行为缺乏是非对错的判断,所以母亲正确的榜样示范对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亲子游戏中渗透社会规则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因此母亲可以把社会规则渗透到亲子游戏中,幼儿通过亲子游戏潜移默化的掌握基本的社会规则。母亲开展亲子游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亲子游戏的选取要符合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兴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体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个体个别的因素就够了。
母亲在开展亲子游戏时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发展,比如3-6岁是儿童角色扮演的敏感期,儿童喜欢扮演各种人物,这时候母亲就可以和儿童扮演警察和小偷的游戏,通过亲子游戏,儿童就会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警察是维护正义的。
第二,与儿童共同制定亲子游戏规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个体,4-6岁儿童的已经具有自我意识,儿童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期望能自主决定自身的事情,母亲要学会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
让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不仅可以激起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加深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落实,因为规则是他自己参与制定的。
比如排队玩滑梯的游戏,母亲可以和儿童共同制定违反行为的惩罚措施,并在游戏中认真执行,使幼儿能在游戏中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游戏中理解和内化社会规则。
把社会规则融进家庭规则,与儿童协商共同制定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被重复的固定秩序或者行为规范和准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规则有很多的相似点,并不会相互排斥。比如在家里规定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在社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顺便扔垃圾,垃圾要扔到垃圾桶。
把社会规则有技巧的融进家庭规则中,让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认识、理解和执行家庭规则,用规则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促进社会认知发展的目的。
比如有尊老的家规,在家吃饭时父母都是先让老人就座,让老人先吃第一口饭菜,家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知道要尊敬老人。当孩子与人交往时自然而然就会尊敬长辈,如在公交上给老人让座,因为规则已经内化成他的日常习惯。
在制定家庭规则时要注意:让孩子也参与到其中来。儿童在协商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规则,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父母协商过程中能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氛围,也有助于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
当儿童参与到家庭规则的协商和制定当中,儿童不再是家庭规则的被动接受客体,他们认为自己要对规则负责,心甘情愿遵守各项规则,维护家庭秩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