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打压下属的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导语: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六》

【原文】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薄太后亦以为勃无反事。帝朝太后,太后以冒絮提帝曰:“绛侯始诛诸吕,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臣光曰】公元前175年,有人向汉文帝举报曾经的开国元勋、左丞相、绛侯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就交给廷尉处置。于是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审讯案情。周勃极为恐惧,不知怎样对答才好;狱吏逐渐对周勃有所凌辱。周勃就用千金行贿狱吏,狱吏就在公文木牍背面写了“以公主为证”,暗示周勃在供词中提到公主(公主是指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她为妻)。

薄太后也认为周勃不会谋反。有一次,薄太后恼怒地将护头的帽絮扔到汉文帝身上,为周勃开脱说:“绛侯周勃当初在诛灭诸吕的时候,手持皇帝玉玺,身统北军将士,他不利用这一时机谋反,今天住在一个小县,反而要谋反吗!”

汉文帝此时已见到了周勃在狱中所写的辩白之辞,于是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刚证实他无罪,就要释放他了。”汉文帝派使者持皇帝信节赦免绛侯周勃,恢复他原有的爵位和封地。

周勃获释之后说:“我曾经统帅过百万雄兵,却不知一个狱吏有如此大的权势和尊贵呢!”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打压下属的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读历史的奇妙之处,就是在字里行间中发现事实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这些真相,才是“以鉴后世”的宝贵财富。

以上述文字为例。很多人看到上述历史故事时,常常以“虎落平阳被犬欺、落地凤凰不如鸡”来感慨。

但是司马光在整理《资治通鉴》的时候,真的仅仅是来告诉大家绛侯周勃的没落,文帝的仁慈以及狱吏的权势和尊贵吗?

显然不是。

1、仅仅凭一封举报信,没有真凭实据、没有人证物证,汉文帝就将开国元勋、左丞相、绛侯周勃交廷尉逮捕下狱,这本身就是反映了汉文帝对周勃的态度。所以,一个小小的狱吏才会对正国级的周勃进行凌辱,显然这不能仅仅用“狱吏之贵”来解释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勃即便是真的造反,也不至于能让小小狱吏如此作为。试想,没有得到最高层的暗示,狱吏敢凌辱曾经统帅百万雄兵、只手遮天的周勃?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打压下属的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2、一个狱吏,平日间出入牢狱之间,哪能知道绛侯周勃造反的事实真相,哪能了解国家最高层的是非曲直?但是当周勃在写供词的时候,这个狱吏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解决周勃造反问题的关键所在——“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这显然超过一个小小狱吏的眼界和格局,说明有人在授意狱吏,在给出身行伍、缺乏谋略意识的周勃传授解决之道。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打压下属的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3、连汉文帝的老妈薄太后都能够顺利地推理出“周勃不会造反”的结论,汉文帝怎么可能没有想到呢?而且当薄太后过问此事时,汉文帝马上就凭着周勃所写的辩白之词,没有调查核实,就直接派使者持皇帝信节赦免绛侯周勃,恢复他原有的爵位和封地,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打压下属的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由上述3点可以看出,周勃因为造反入狱这个事情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能够将开国元勋、左丞相、绛侯周勃玩得团团转,而且对“造反事件”收放自如的,当时估计也只有皇帝一人能够做到。而最终的根源,也只能是来自于所谓的“帝王心思”。

在汉文帝看来,周勃这样的大臣,既有开国之功,后又平叛吕氏之乱,还直接拥立了汉文帝,这样的人功劳太高,在朝廷上下、军队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汉文帝来说,周勃的存在始终是个隐患。

绛侯周勃既就国,每河东守、尉行悬至绛,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资治通鉴·汉纪六》

而当汉文帝多次听说,周勃在前往封地之后,每当河东郡的郡守、郡尉巡行县级属地来到绛地,周勃经常身穿铠甲,让家中人手执兵器,然后与郡守、郡尉相见。不管周勃是假造反也好,真害怕也好,对汉文帝来说,必须要给予一定的警告。

而这一次以造反之名逮捕入狱,就是对周勃的一次生动活泼、直击人心的警示教育。

《资治通鉴》告诉你:领导打压下属的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在现代社会,对于领导来说,最要紧的活就是要带好团队、管好下属。当团队中出现不和谐声音、不稳定因素时候,有必要及时地做出敲打行为,这既是树立个人权威的必要,也是防止问题扩大的必要。

而对于下属来说,有时候功劳大未必是好事。什么事情你都能干好,你让领导怎么领导你,你让同事怎么与你同事。适当地收点光芒、出点纰漏、做点妥协,也许不失为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