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周刊丨一棵酸梅解乡愁
导语:
酸梅树的果实。孙清 摄
■ 杨树
海南岛上花木繁茂,在一片片红花绿叶中,酸梅树显得很独特。酸梅树不仅是三亚市“市树”,对不少海南人来说,它是生长在成长记忆里的树木。
刚强之树
酸梅树有多个名称,除了大家熟知的酸梅,还有酸豆、酸角、罗晃子等,各地叫法多有不同。不过在海南沿海地区,大部分人习惯称之为酸梅树。
有人说酸梅树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但如果问海南老乡,大家更愿意相信它是原生树种,是土生土长的桑梓之树。因为,千百年来这种树一直扎根琼岛。海南各市县分布着不少树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酸梅树,它们如一位位和蔼慈祥的老者,年复一年守望着这座岛屿,在四季里为人们遮风挡雨。
成书于500多年前的明正德《琼台志》中已有关于酸梅树的记载:“酸豆似豆而酸,可浸蜜,叶类相思。”清光绪《崖州志》有更详尽的描述:“酸梅,一名酸豆。其树大者五六围,高数丈。花开簇簇,一簇十数蕊,色微黄。子长而弯,中有数核,肉最酸,熟微甜,可腌为酱。”
酸梅树喜长于热带沿海地区,海南岛西南部分布数量较多。他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一些干旱、贫瘠的地方,许多树因“水土不服”难以扎根,或因营养摄入不足长不高,但酸梅树可以茁壮成长,经风历雨长成大树。
美味之树
大约在每年的暮春时节,酸梅树的枝丫上会长出嫩叶,随后不久就冒出黄中带红的花蕊。等到花谢,青翠的酸梅豆就渐渐挂满枝丫。这时候,人们喜欢采一把酸梅豆,蘸上辣椒盐,解一时之馋。
酸梅豆嫩果以酸诱人,那味道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最好的食用方法是生吃。成熟的酸梅豆多了一些甜味,酸甜可口,剥壳腌酱或浸糖吃最为适合。海南人用酸梅豆浸糖、腌酱的历史悠久,不知明代的李时珍是不是听闻了海南人的这一做法,才在《本草纲目》中写下酸梅豆“浸水和羹,酸美如醋”这样的美言。
过去一些渔民在出远海时,除了柴、米、油、盐,最爱带上酸梅酱。他们在船上煮上几条鲜鱼,再往汤里放入几勺酸梅酱,一顿快捷又美味的大餐就做好了。
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一颗酸梅豆、一罐酸梅酱,就是最好的零食和调味品,它们为平淡的生活增添滋味。当然,不是其中人,不解其中味,酸梅美食的味道,可能只有吃过的人才最明了。
桑梓之树
酸梅树被选定为三亚市“市树”,是因为它数量较多,且深刻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在三亚南山景区的海岸沙坝上,有一片绵延六七公里的酸梅树林,其中不乏树龄数百年的酸梅古树。
说起古树,海南岛上的酸梅古树有不少,三亚、陵水、乐东、东方等地都有百年树龄的酸梅树。儋州市中和镇衙门遗址上长有三棵高大的酸梅古树,据说它们花开花落至今已逾千年。
在海南农村,酸梅树和榕树、见血封喉树等是最常见的“纳凉树”。它们树形舒展、枝叶繁茂,遮阳效果好,常见于村口、巷边、祠堂外、学校内。零散分布于各村庄的酸梅古树,树龄动辄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人们因地制宜,在大树边修村路、建祠堂、筑学校、筑围墙,一棵高大的酸梅树,往往就是村庄一景。在海南,甚至还有以酸梅命名的村庄,比如东方市三家镇的酸梅村和小酸梅村。一棵酸梅树,关联着村庄的古往今来。
烈日炎炎,在一棵葳蕤的酸梅古树下,一群老人自在纳凉、聊天、下棋、打牌,这是夏季在海南岛南部、西部农村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对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老家村口、巷边一棵棵见证村庄兴衰的酸梅树,是一辈子的记忆,每次回到故乡,望着依旧挺拔的大树,尝一颗酸梅豆,心中的乡愁便消解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