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翻译发展史

导语:

一、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1.我国的佛经翻译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2.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

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 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 、《中观论》 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 《摄大乘论》。

玄奘:唐代高僧, 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1.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特点:

①阶段性特征明显

②开创“洋译华述”模式

③实用翻译为上

④译出语无一为英语

⑤翻译只是传教的副产品

⑥翻译活动不成体系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翻译观:

就译论而言耶稣会士以及参与西学翻译的士大夫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虽然未能建立系统的翻译方法和理论但已经透过他们的一些著述中阐述了浅显的翻译观点。

三、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一)洋务时期的翻译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型翻译家。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方科学,沟通中西文化。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自优势,造就一流科技翻译家。

(二)维新时期的翻译

代表人物: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被中国学术界封为“鸿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将兴西学和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和救国之道。

严复(1854-1921),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维新运动时出色的思想家、宣传家,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林纾(1852-1924),晚清文学翻译家。福建人,爱国志士。

四、“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了之后涌现出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了,与西学翻译高了相比,无论在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

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

五、新中国翻译时期

1.新中国翻译时期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迅速发展。据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的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全国出版的文学翻译书籍达2151种,每种印数少则数万册,多至百万册。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到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数量迅速增长,达到了9. 44万种。

2.翻译近代化发展过程:

在当代翻译史上,傅雷在1951年提出了文学翻译的&34;标准,这较先前的翻译标准更加完善。

钱钟书在1964年提出了“化境”说,所谓“化境”就是指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为另一国文字的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而生搬硬套,又能不失原作本身的特色和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了。

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翻译标准理论的争论仍在继续,但翻译工作者们多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翻译的发展史:

中国的翻译标准源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凡是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绝对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一定要遵循原文,忠实地表达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传统翻译标准基本上围绕一个“信”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朝着以译者和读者为中心的方向转移,显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清朝末期,中国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在《天演论》首卷《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 “信达雅” 标准。“信”是指“意义不背本文”,“达” 指译文顺畅,读者可以理解目的语翻译,“雅”则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从而使翻译有文采。“信,达,雅”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与核心。

翻译J职:火星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