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廊桥看“浙”里丨景宁接龙桥:奇山峻岭中的祥瑞之符

导语: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溪映千峰碧,泉飞百尺湫。

作为飞云江、瓯江两水系的支流之源,丽水景宁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山峰、溪流如盘龙般绕村而落,瓯江支流小溪贯穿全境,超过七百座山峰耸立其间。

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感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人们,为了克服溪流纵横的阻碍,于当地修建了一座座兼具多种功能的廊桥,也成为景宁不少村落的独有地标。

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沿着小路走进景宁东坑镇章坑村,再穿过崎岖狭窄的山路,便可看到一座名为接龙桥的古廊桥。廊桥静静地连接两侧岩壁,恰似一道彩虹凌空于澄潭碧水之上,桥、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两岸山势像一条被河流截断的巨龙,接龙桥恰好将这条断开的龙重新连接,故而得名。

廊桥看“浙”里丨景宁接龙桥:奇山峻岭中的祥瑞之符

图为接龙桥

迈步其间,脚下流水潺潺,左右群山溢翠,好似人入画中。倚楼望去,碧波潭中,鱼翔浅底,如临缥缈琼楼。

走进细瞧,接龙桥桥身长38米,宽4.6米,净跨30.7米,桥的木拱架距离河面高19.6米。除了宏伟的桥身,更让人称道的则是它浓厚的历史底蕴。接龙桥的前身是建于清朝嘉庆9年(1804)的庆安桥,清光绪21年(1895),村民祭祀时,不慎引燃大火致使桥面受损。后又由于洪水过境和多年的风吹日晒,安龙桥荡然无存。

山蹊惊险绝,深潭足深幽。多方努力之下,新桥建设提上日程。虽然环境复杂,但来自章坑及周边各村的士绅乡贤,出钱出力,最终在民国六年(1917)正月初六,接龙桥于旁岸村的下游河段正式落成。

恰似其名,桥的修建过程冥冥之中有神灵相助。由于桥下有深潭,起初工人们打算用运来的木料将深潭盖住,却未能如愿。岂料一天夜里,连绵不断的倾盆大雨挟裹上游大量砂石顺流而下,和木料交融在一起形成短暂的堰塞湖。砂石因水势减缓而沉积在深潭处,将曾经沉积百年的深潭填平,就此解决了棘手的问题。

廊桥看“浙”里丨景宁接龙桥:奇山峻岭中的祥瑞之符

图为接龙桥

新桥横跨于飞云江上游,内部数块大型圆木纵横相置,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墩桥上的廊屋和下面的拱架组成了其主要部分,廊凳处于桥正中间之位,17间廊屋矗立其中。不仅如此,梁上还镌刻着对联和题词,那句“跬步欣逢今日稳,褰裳还念旧时艰”,不禁让人想起村民们饮水思源、居安思危的精神。

“景宁县知事秦琪助英洋拾元”“章坑章兴旺公助英洋壹百壹拾九元”……尽管字迹已被岁月侵蚀,当年捐赠者的信息依稀可见。风雨板围护着桥的外侧,桥的檐口有悬鱼饰物挂件,意在避邪。

保一方水土,风调雨顺。养一方人民,五谷丰登。百年来,接龙桥除了便利通行,在村民眼中同样一直护佑着章坑村,助其成为闻名远近的“米斗窟”。

“同样的水稻在章坑村每植株只有300多粒,而在其他地方只有200多粒。”村官章大淼不无自豪地说,每年10月10日,身着盛装、高唱山歌、吹着唢呐的章坑村人都会敲锣打鼓,共庆“尝新节”,拜谷神,谢先祖,观廊桥。每年正月,村民也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至此,摆上菜肴,举行祭祀,祷告廊桥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景宁多山,据村民们说,接龙桥曾是连接景宁与文成交通要道。历史上,这里商贾往来,络绎不绝。如今,挥别了农耕时代,这座见证辉煌历史的廊桥不免杂草丛生,曾经炎夏避暑问茶、寒冬围炉闲话的茶堂,也年久失修,不复存在。好在如今,景宁正在推进县域“国保级”廊桥“桥长”全覆盖,推行“一桥一码”,让廊桥有了“电子身份证”——既要强化保护,更要挖掘文化底蕴。

于廊桥远望,于心中细思,往日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似又浮现于眼前。如今的它,虽然隐于山水之间,藏于古村角落,匿于云晖之下,但却仿佛一位隐居深山的仙风老者,透露出一股俊逸超然的气韵。这正是:群山着绿岭披纱,百草含羞叶抚花。溪岸林木鱼戏露,廊桥映影燕追霞。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