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安海龙山寺祖庙

导语:

安海龙山寺祖庙

安海龙山寺

安海龙山寺祖庙

安海龙山寺俯瞰图

安海龙山寺又称天竺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之北,始建自隋代之说,最早记载当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经过历代多次重修,现如今的建筑为清末年间所建,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海龙山寺最有史料价值的,则是它作为台湾上百座龙山寺的分炉祖庙,见证了历史上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其所信奉的观音菩萨,分香到台湾在明代就已开始,清代而盛行。台湾地区最早的龙山寺,便是明永历七年(1653年)由肇善等僧人奉观音像入台的鹿港龙山寺。

明清至近代,为台湾庙宇建立的高峰时期,福建匠师大量移民至台湾,主要以闽南的泉州等地为主。有“台湾紫禁城”之称的鹿港龙山寺,厢廊4块石碑为重修龙山寺记、泉厦郊商捐题缘金碑、观音菩萨寿费碑及新立的鹿港龙山寺修复碑记,都可证明从创建到修建与泉州先民的渊源。2011年,福建省文化厅与省文物局将安海龙山寺列为重要涉台文物点。

安海龙山寺庙宇坐南朝北,为典型的三进二院布局形式,从南至北依次为放生池、山门、天王殿、拜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东西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廊庑等,建筑布局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发展而来,以中轴线为主,具有疏落有致、方正自然、结构严谨的特点。台湾鹿港龙山寺无论是以中轴线为主体的建筑布局,还是两厢廊庑包围形成廊院式,其整体建筑布局基本借鉴祖庙安海龙山寺,就建筑朝向而言,违背山面水的风水常理而坐东朝西,据说之所以如此,是为遥向大陆祖庙之意,足以证明鹿港龙山寺对祖庙的祈敬。

安海龙山寺内两落庭院,空幽雅致。正殿为圆通光宝殿,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1.3米,耸于中庭之中,是整座寺庙平面规格最为开阔、地位最为显要的一座殿宇,屋顶形制采用除皇家以外的最高形制重檐歇山顶,壮丽恢宏。圆通光宝殿采用48根石柱,建筑构架尺寸庞大。台湾鹿港龙山寺正殿建筑的开间与柱子使用数量之多、屋顶等级形制之高,也皆沿袭祖庙特征,整座殿宇视线开阔、气势磅礴,显示其高贵地位。

安海龙山寺殿外前立一对青石蟠龙八角柱,为清道光年间(1838年)的佳品,两柱左右相峙而立,采用高浮雕手法,龙盘旋顺势而下,龙头着色朱红、向上昂首翻越,龙爪张扬舒展,鳞片金边描绘栩栩如生,仙人站立柱间神态怡然自得。最为巧妙的是击打两柱,左龙柱为磬声,右龙柱为木鱼声,工艺出神入化,为清代闽南石雕工艺杰作,列为全国古刹四大龙柱之一。

台湾的鹿港龙山寺依旧沿袭安海祖庙传统,在每座大殿门前都立有龙柱,并请来福建地区的匠师施展技艺雕刻。共有三对龙柱,龙柱因时期演变而雕刻技法有所不同,装饰的题材更加丰富,龙的形态更加夸张。

安海龙山寺大殿内正上方额匾“通身手眼”,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写。牌匾所形容的正是圆通光宝殿正中供奉的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观音矗立于石雕莲花台之上,通高四米有余,头戴雕有众生小佛首的花冠,层层叠落、细致入微。肩膀两侧旁出一千零八只手,每只手中戴镯,并各执法器,例如书卷、珠宝、花果等物品,似金光闪闪佛法无边,虽然繁复但层次鲜明,当为中外雕塑艺术之瑰宝。

台湾鹿港龙山寺正殿中供奉的七宝铜观音像由晋江渡海来台,其面容特征借鉴安海千手观音像,神态呈现面润慈祥、眉目清秀、笑而不语、端庄垂目之像,表现超凡脱俗的亲和力。

安海龙山寺建筑的平面布局与细部形制工艺,都为台湾龙山寺的母体与借鉴的对象,反映移民来源的特质。在一个动荡的生活环境下,移居到台湾的人们迫切需要稳定与安宁,因此借鉴与再现了大陆母体文化精髓,祈求于家乡的神灵庇佑,有着极强的寻根意识,是传统文化稳定性的具体体现。(王卓茜 孙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