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五):清河郡

导语: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清河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清河郡高帝置。莽曰平河。属冀州。户二十万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二。县十四:

清阳王都。 东武城 绎幕 灵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蓚入屯氏河。莽曰播。 厝莽曰厝治。 鄃莽曰善陆。 贝丘都尉治。 信成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东北至蓚入漳水。 题 东阳侯国。莽曰胥陵。 信乡侯国。 缭 枣强 复阳莽曰乐岁。

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五):清河郡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清河郡”

二、清河郡概述

清河郡,是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在秦汉时期,清河郡之地是一个河流纵横、密如蛛网的水乡地带,见诸文献记载的古河流就有数十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河,另外还有屯氏河、张甲河、鸣犊河、蔡河、一字河等。古清河发源于今河南省内黄县南,流至今威县东的牛寨,向东北沿今清凉江,经清河县西北部与南宫市交界处,向东北流经故城县北、景县南,至东光县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参见网文《清河县古河流》。)

从建制沿革来讲,清河郡在战国时属赵地,秦代为巨鹿郡的一部分,至汉初始独立成郡。据《嘉靖广平府志》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其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清河郡的辖境经历过多次变动,在西汉后期(汉元帝之后),包括今河北省的清河县、故城县、枣强县、临西县、南宫市、威县,和山东省的临清市、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的一部分。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清河郡辖区共有人口875422人,有编户201774户。

东汉建初七年(公元82年),该郡被改为清河国(汉章帝第三子刘庆被封为清河王),其治所迁至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建和二年(148年),清河国改名为甘陵国,至东汉末建安十一年又改为甘陵郡。三国魏复名清河郡。西晋时又曾改为清河国。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各朝仍设有清河郡,北周时在此地初设贝州。隋唐时,贝州曾两度更名为清河郡,最后仍复名贝州。宋代改贝州为恩州。金代因清河连年大水,遂移恩州治于历亭县,自此清河仅存县名,不复为州郡。

三、清河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清河郡下辖14个县:

1.清阳县。西汉置县,为清河郡治。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葛仙庄)东南。东汉废。西晋复置,后又废。隋初又置,治甘陵城(在今清河县西北)。唐永昌元年(689年)徙治孔桥(在今清河县西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徙治今清河县西旧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省入清河县。

2.东武城县。战国时为赵国之武城邑。《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封于东武城。”又《秦始皇本纪》:始皇十四年(前233年),“桓齮定平阳、武城”。《正义》:“即贝州武城县外城是也,七国时赵邑。”西汉置东武城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北。西晋太康中改为武城县。

3.绎幕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北二十里。北魏曾并入武城县,旋复置。北齐废入平原县,隋开皇时复置,大业初并入安德县。《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后赵旧将段勤“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即此地。

4.灵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唐县南三十里南镇。东汉初省,永元九年(97年)复置。北齐废。隋初复置,大业初并入博平县。唐初复置,武德五年(622年)又废。

【鸣犊河】古河道。南出今山东省高唐县南,北至河北省景县南入屯氏河。《汉书· 地理志》 清河郡灵县:“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河。”《汉书·沟洫志》:“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又《水经· 河水注》:鸣犊故渎 “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东北径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渎之称也。又东,径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此鸣犊河与屯氏渎于鄃县北合,当是汉永光以后河决徙所形成,其遗迹至今散见于山东、河北两省接壤处各县境内。

5.厝[cuò]县。秦置县,属巨鹿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西汉属清河郡。东汉改为甘陵县。

6.鄃[shū]县。“鄃”亦作“俞”。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五十里。吕后四年(前184年)封外戚吕陀为俞侯,建侯国于此地,吕后八年(前180年)国除为县。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功臣栾布为俞侯,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国除为县。《汉书· 沟洫志》:“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即此地。北齐废县。

7.贝丘县。西汉置县,为郡都尉治。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南十五里大辛庄南。《元和郡县志》:贝丘“城内有丘高五丈,周回六十八丈”,城因此为名。北魏迁治今临清市东南。北齐又徙至临清市东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清平县。

8.信成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东汉废。

9.(莎)题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枣强县西南。东汉废。《汉书·地理志》注:“师古曰:,古莎字。”《太平寰宇记》卷63枣强县:莎题 “汉为县,后汉省。旧地理书并失所在。按《郡国县道记》云:今在贝、冀、德三州之界,即枣强地也。”

10.东阳侯国。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西十八里。西汉时期曾两度置为侯国:其一,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封功臣张相如为东阳侯,传四世,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因无后,国除。其二,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封清河刚王子刘弘为东阳侯,王莽时国绝。东汉废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十八年(598年)改为漳南县。

11.信乡侯国。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封清河刚王子刘豹为信乡侯。治所在今山东省夏津县西。东汉并入甘陵县。《水经·河水注》:“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径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顺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12.缭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南宫市东南二十六里。东汉废。《水经·浊漳水注》:绛渎“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即此地。

13.枣强县。战国时赵国在此筑有煮枣城(在今枣强县西北十五里)。西汉置枣强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南东故县村。《元和郡县志》卷17枣强县:“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东汉废县,三国魏复置。北魏废入广川县,后复置。北齐移治今景县西南广川乡。隋初又移治今枣强县东前旧县村。北宋熙宁元年 (1068年) 废入信都县,十年复置。金天会十年(1132年)徙治今枣强县。

14.复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故城县西。东汉省。

四、清河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清河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五):清河郡

汉代冀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五):清河郡

清河郡在冀州刺史部十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清河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五):清河郡

西汉末清河郡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清河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五):清河郡

汉代清河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见,清河郡大体上位于西汉黄河故道以西、大陆泽以东,地处河北平原的中央,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区。该郡位于冀州的东南缘,是冀州与兖州、青州交界的地带,交通枢纽地位也比较突出。

这里原本就是古黄河、海河等水系冲击而成的平原,在数千年前,整个华北平原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暖和湿润,因而雨量充沛,有许多条源自太行山麓的河流经过此地向东北流向渤海。因此,秦汉时期的清河郡,地理环境与今天的江南水乡相似,是一个地势平坦、水网密集的地带,村庄城镇大都依河而建,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水利灌溉条件,因而经济比较繁庶。可能正是因此,清河郡成为了古代众多世家大族的兴旺之地,清河张氏、崔氏、房氏、傅氏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