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渭南的宫殿
导语:
来源:【渭南日报】
崇宁宫遗址
吴胜利
老渭南,也就是今天的临渭区,南依秦岭北麓,北临泱泱渭水,地处关中东府要冲,既是关中东出潼关的必经之地,又是西联古都长安的关系纽带,历来为京畿重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老渭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厚重。境内历史遗留,名胜古迹,枚不胜举,遗留下来的帝王行宫共有八个,分别为:秦崇宁宫、步高宫、步寿宫、甘泉宫,汉莲勺宫,隋崇业宫,唐游龙宫,宋元时期的泰宁宫。
这些宫殿基本上都属于各朝代帝王的行宫,也有用做封禅祭祀活动,比如宋真宗至元代时期的泰宁宫。这些宫殿均已毁殁,仅存遗址。遗址遗存的位置,除了秦步寿宫外,其它均已基本清楚。
崇宁宫
《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于全国各地大造行宫宫殿,在关中地区建造有300离宫。渭南发现的崇宁宫就是这些行宫之一。
该宫殿遗址于1988年11月渭南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位于临渭区东塬的崇凝镇靳尚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域残留有大量陶水管套,井圈,空心砖、夔纹方砖残片、秦戈、箭头、秦板瓦等,台地断崖处暴露有大口径陶制排水管道。
步高宫
时代为秦代。发现于1990年11月9日。遗址位于临渭区西塬的阳郭镇张胡村,东距湭河西岸300米,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内开阔平整,呈正方形置,中心夯土台基略高,残留有夯窝,长100米,宽80米。遗留有大量夔纹瓦当,陶水管道,龙凤纹空心砖,绳纹板瓦、筒瓦等。
步高宫隔湭河与崇宁宫遥遥相望,崇宁宫略微偏北,亦属秦始皇在关中所建造的行宫之一。
步寿宫明版《渭南志》载:旧志云“湭水南总五水,单流北注,经步高宫东,又历新丰原东,西北经步寿宫之西……”此处描述的“新丰原”指的是现今的西塬。说明步寿宫在湭水“单注”的东北方向,也就是风门(今秦代文化遗址公园南一公里)南北处的丰原台地,大概于今天东塬塬头之下的西张、东张、蒋家村一带。
《水经注》曰:“湭水出石楼山,北经步高宫东……出新丰原北,流步寿宫西……”石楼山即石鼓山,详解其义,步高宫在湭河之西(张胡村),步寿宫在湭水之东,“则又出新丰原北”,依然说明步寿宫位置己出风门,又自然而然指向东塬的龙头处。故而说之前认为的祟宁宫就是步寿宫的观点有误,实际上崇宁宫是秦五大行宫在渭南的另一行宫,并非是步寿宫。
《渭南文物》第15期渭南崇宁靳尚秦行宫遗址的发现一文,同样论证了两者并非同一个宫殿的观点。目前,步寿宫的详细位置,还有待于以后的发现。
步寿宫亦属秦始皇在关中所建造的行宫之一。
甘泉宫
始建于秦,汉、隋、唐修葺,传为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故宫。位于渭南老县城东门外之南,神川原北麓,俗称“南潭”,遗址今已无存。
宋学士程大昌在《雍录》中说,“故宫以甘泉而名者有三,则秦甘泉在渭南者即此是也。”“一在渭南,秦建。二在云阳(淳化),汉建。三在鄠(户县),隋建。”
渭南甘泉宫在明代就己考证清楚:“步高宫,步寿宫,渭南甘泉三宫则本皆秦建……汉,隋,唐皆龚其旧耳。”也就是说,后来的历朝历代修葺利用了秦朝所建的甘泉宫殿。
莲勺宫
时代为汉代,位于来化村以北,官路镇吝家村以南。调查发现村南有一处大型高台耕地,地表遗留有汉代块砖,夔龙形瓦残片,粗绳纹瓦片,半圆形陶制残片,周围墓葬年代大多数为汉墓。地理位置与明代版、清代版县志所述位置相符合。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在今交斜镇来化村建莲勺县,辖渭河北部、蒲城、大荔部分地区。五凤三年(前55年)正月,在莲勺县北部筑皇帝行宫莲勺宫。之前认为的交斜镇渭阳村8000平方米的遗址,其实是汉代另一残留遗址,并非莲勺宫。
崇业宫
隋代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筑皇帝行宫祟业宫。大业十三年(617年)九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西进长安,途经下邽县时,下令释放崇业宫守卫及所有宫女。
遗址位于渭南老城以东7.5公里,清代赤水寺以西,即今天临渭区向阳街道办康家沟附近。
游龙宫
时代为唐代,位于今东风街以南的渭南市人大办公楼位置。此宫取“黑龙饮渭”得游龙宫名。
《临渭区志》载“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渭南县城西十一里处筑皇帝行宫游龙宫。”
1993年入秋时节,渭南市人大盖办公楼开挖地基时,在该楼基坑下发现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墙遗址。城墙横贯了整个楼基基坑,墙宽6米,夯层结构明显,并发现了唐代完整板瓦。经组织技术人员与专家分析鉴定,确认为游龙宫遗址,渭南日报随后刊发了《渭南发现唐游龙宫遗址》一文。
泰宁宫
始建于宋,得名于金,闻名于元。位于今天渭南高速东入口处的毕家村与西潼公路交叉处之西,面积约2万平方米。
泰宁宫原为宋代的后土祠。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崇信道教,喜好封禅祭祀活动,先立后土祠于华山脚下,后迁渭南明光原(老城东南的紧上方)。金泰和六年(1206年)铸有大铁钟,“大且响,故其胜曰泰宁晨钟。”元代之后改后土祠为泰宁宫,泰宁晨钟后来成为渭南八景之一。
时光荏苒,地貌变迁,历史上这些雄伟辉煌的宫殿皆已不复存在,它们或只留有遗址,或已荡然无存,然而怎么也抹不去它铭刻在历史和渭南这片热土的记忆。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