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最大的一次危机,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俨然成八十岁老头
导语:
1908年冬,光绪帝病重,妄图延续垂帘听政之梦的慈禧,派人将载沣之子溥仪接到了宫中。十一月十四日酉时二刻,载湉身故,终年三十八岁。没等国丧结束,急于稳固大权的慈禧便将溥仪过继到了同治帝名下,兼承光绪帝衣钵。或许慈禧自己也没有想到,彼时的她,生命已然也进入了倒计时。十五日未正三刻,叶赫那拉氏病逝于仪鸾殿,终年七十四岁。
接连两位核心统治者的逝世,让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乱了阵脚。的确,慈禧和光绪帝生前作为政敌,虽让清廷出现了“外戚干政”的祸端,但好歹也有人出面主持大局。如今,主少国疑,清廷内部一下子便失去了主心骨。因事发突然,社会上关于“袁世凯嗜君说”的流言甚嚣尘上。一些媒体甚至表示,光绪死前曾留下诛杀袁世凯的遗言。眼看“君臣之间势难融洽”,朝臣们便推举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出面裁决。
其实,早在1815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诸如李鸿章、曾国潘等汉人便已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加之后来慈禧干政时,袁世凯又与军机大臣大搞权钱交易,肆意打压异己,故清廷朝堂上的汉族官员们已大有掌控朝政之势。一些满清贵胄认为袁世凯的权利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故此诛杀袁世凯的呼声越来越高。之后,载沣开始着手解决袁世凯的去留问题。
在载沣看来,其兄光绪帝的死与袁世凯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他认为是袁世凯在维新变法前的告密,导致光绪帝被幽禁至死。再加之,后来袁世凯总是推出所谓的新政与自己作对,故其便决意除掉袁世凯。
其实,袁世凯早年只是个读书人,因两次乡试未中,便索性弃文从武,投入了淮军将领吴长庆麾下。1882年朝鲜发生军乱时,因袁世凯治军严肃,尤为奋勇,清廷便派其以朝鲜帮办军务身份驻扎朝鲜。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时,袁世凯再次指挥清军痛击了来犯的日军,粉碎了日本企图攻占朝鲜的野心,间接推迟了中日战争的爆发。
屡立奇功的袁世凯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便任命袁世凯为天津练兵大臣。正是在天津小站训练北洋新军期间,袁世凯培植了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勋等心腹。因为其治军严明,李鸿章一去世,袁世凯便被清廷升任为新北洋大臣,一跃成为中外瞩目的政坛实力派人物。
或许慈禧也感受到了袁世凯的威胁,小站练兵初有成效后,她便立刻下旨命各省编练新军,所需开支则从各省应缴中央的税款中截留。可是,此举显然并未奏效,众所周知,袁世凯将其十多个女儿都嫁给了孙宝琦、曹锟等权贵后代,他与清廷皇亲贵胄间早已结成了坚不可摧的联盟。而慈禧颁布的这一纸诏令,只不过给了他去别处培植势力的机会。
在载沣提出诛杀袁世凯的计划后,大臣张之洞第一个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先帝刚刚驾崩,主少国疑,此时嗜杀国家重臣,绝非吉兆。况且,当时袁世凯势力遍布朝廷和地方军队,一旦计划失败,朝野上下必会掀起一番风波。同时,与会的奕劻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反问载沣:“诛杀袁世凯不难,可若北洋十万人马起兵造反,你该怎么办?” 显而易见,那次会议并不会讨论出什么实质性方案,但就清廷后来推行的举措来看,年仅二十六岁的摄政王载沣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他先将“擅自与美国洽谈外交事宜”的罪名归到了袁世凯头上,所谓外交无小事,朝廷同仁皆认为应该杀杀袁世凯的威风,至此,载沣算是提前拥有了主动权。他不仅借机敲打了袁世凯,还发出了一个灭袁的信号,示意朝廷官员赶紧重新站队,美其名曰“吹风会”。 定罪之后,载沣将袁世凯之事交由张之洞等一众军机大臣商议,此举不可谓不高明。
一来可以体现载沣是根据大清律例办事,并未公报私仇。
二来则可以借他人之手削减袁世凯的势力,不伤己身。
不得不说,《载沣罢袁》这出戏“很中国”。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次袁世凯真的被吓到了。因为,摄政王载沣不仅将其开缺回了原籍,还命步兵统领衙门派出袁得亮监视袁世凯的行踪。
外国人也对清廷的人事调动十分感兴趣,事发当天,《纽约时报》就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一代枭雄,现代军队组织者》的长文,明里暗里表示放逐袁世凯是因为清廷惧怕革命性的暴乱。
的确,彼时的大清国已经再承受不了革命斗争带来的动荡了,所以,载沣在处理袁世凯时,手段也极尽婉转。他不仅给袁世凯留了一条出路,还派人前去北洋,肯定了军队其他军官的努力。
另一边,袁世凯再一次抓住了复出的机会。因为奉命监视他的袁得亮生性愚钝,加之其不通文墨,贪财好利,故袁世凯便特意投其所好,献上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妄图将其拉拢下水。因为袁世凯对其“照顾周密”,加之,两人还是宗族关系,袁得亮很快便将肃亲王派人到河南打探的消息告诉了袁世凯。
袁世凯是个好面子的人,听到清廷要如此收拾他,表面装得临危不惧,内心却早就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惊慌失措的回了家,然后,在亲信张怀芝的保护下,匆忙逃到了天津。抵达天津后,一行人住进了德国饭店,直至饭后袁世凯亲信——直隶总督杨士骧,带来北京的消息后,袁世凯才松了一口气。
消息的大致内容是“罪只及开缺,无性命之虞”,即朝廷只会罢黜袁的官职头衔,并不会砍掉他的脑袋。晚些时候,袁世凯家眷亦抵达了天津,等到第二日袁世凯重登返京的午车后,其家眷才又跟着回了北京。据资料记载,袁世凯那日抵达天津实是惶恐惊惧之举。
一来是为与亲信杨士骧密商;
二来则是要支取银行存款,全数汇往老家河南。
至于其亲眷来津之行,亦是因惶恐所至。
可见,袁世凯当时真真是被载沣吓着了。
同一日,那道传说中的上谕也到了袁世凯那里。这道谕旨其实写的很有意思,前半篇都是夸赞袁世凯练兵多年有功的溢美之词,后半篇则尽是劝袁世凯回籍养病的体恤话。可以看出,清廷想要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罢黜了袁世凯。
当时,杨士骧住在花园后署,他将袁世凯也安排在了自己家中。虽然,曾经告诫仆人不许外传袁世凯住在这里,可是,仆人还是告诉了外人。于是乎,袁世凯的很多手下都知道了袁被清廷罢黜的消息。所谓“树倒猢狲散”,诸如张一鏖等亲信皆称病不见袁世凯,避祸心思昭然若揭。
三日后的清晨,袁世凯在寒风中携亲眷回籍,因为被罢官的缘故,送行者寥寥无几,仅有杨度及侍郎严修几人送至车站。袁世凯害怕祸及亲信,感叹道:“二君厚爱我……祸且被祸,盍去休。”只见杨度答道:“别当有说,祸不足惧。”回到河南后,袁世凯一直居住在河南马市街。
相传,一次袁世凯亲信王锡彤前去拜访他,竟看到袁世凯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俨然似七八十岁的老翁,全不复从前的威风。
至此,袁世凯尽败,摄政王载沣完胜。
参考资料:
【《载沣罢袁》、《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