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导语: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
古人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遇到危难时候,没有比血缘关系更靠谱的人。
因此古代的达官贵族和王室成员都想要提拔和自己血缘关系相近的人,这件事直到现在也时有发生,很多小型公司就是家族企业。
那么血缘关系是否靠谱呢?起码在苏轼的身上是非常靠谱的,因为苏轼这条命几乎就是靠着弟弟保下来的,为了自己的哥哥,苏辙更是一路干到了宰相的位置。
一起成长在中国的历史当中,诞生了大量的优质家族,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了自己的光芒。
仅从文学角度来说,苏家可以说光芒万丈,因为苏家在短时期内就出现了三个大文豪。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三个苏家之人,他们就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严格来说,苏洵并不是一个好父亲,因为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他一直都是一个“混日子”的状态。
虽然文学成就很高,可整体不在家中,不能给两个儿子带来经济援助,也没有给他们做到一定的榜样。
如果不是他们的母亲,这兄弟二人多半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好在苏洵及时醒悟,后期回归家庭,才让两个儿子的能力突飞猛进。
在家庭的熏陶中,兄弟二人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同时也保持了那个时期文人的优良传统“考取功名”。
或许是兄弟情深,两人选择在同一年上京赶考,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认识了人生当中的贵人,同样也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其实他们参加科举那一年,整体的难度非常大,因为这届科举的选手基础非常强大,曾巩、王韶等人都是这一届的选手。
不过这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并不是难事,凭借优秀的文学功底,他们很快获得了一众考官的赏识,尤其是欧阳修。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评价苏轼不可怕,可怕的地方在于欧阳修的影响力。
当时的欧阳修抛开文人的身份,还是那一届科举的监考官(礼部),因此欧阳修对他们二人的推崇,很快影响到了其他人,其中就包括当时的宰相韩琦。
凭借这一点,他们两人通过科举一炮而红,仕途方面也有了很高的起点。
可谁能想到,在此之后,他们兄弟二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苏轼命运坎坷,苏辙却一路高升,成为了哥哥最大的“保护伞”。
苏轼的被贬之路苏轼在仕途当中一共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第一次被贬来源于当时的政治理念。
在苏轼为官期间,王安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这就是当时的“新法”。
新法有好的地方,自然也有不好的地方,而苏轼则认为新法改革有很大的弊端,因此并没有站在支持新法的的队伍当中。
坦白来说,苏轼并不是反对新法的领头羊,可苏轼的文学地位确实高,大家在看到苏轼反对新法后,立刻掀起了很大的反响。
对于新法的推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让苏轼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这些人将苏轼的诗词收集起来,通过挑挑拣拣,成为了苏轼反对朝堂的证据,乌台诗案由此而来。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发表了不当言论,第二次被贬属实有点躺着中枪的嫌疑。
此时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因为在苏家兄弟在民间和文学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们二人再次被召回了皇宫,可好景不长,因为曾经的政治理念,苏轼再次遭到了打压,被贬到了惠州。
苏轼第三次被贬同样因为政治原因,此时新法的支持者已经彻底掌握了朝堂的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团队地位。
新法队伍决定对曾经旧法的支持者进行一次全方面的清洗,可想而知,苏轼这一次依旧是“无辜躺枪”。
苏轼也在这一次被贬后,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估计整个宋朝也找不出几个比苏轼还惨的官员了。
从苏轼被贬的经历来看,苏轼的个人经历确实非常凄惨,不过对于苏轼本人来说,仅仅被贬值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果不是苏辙的“力挽狂澜”,苏轼或许在乌台诗案时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面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已经被打入大牢,极有可能问斩,好在关键时刻苏辙出现了。
苏轼的“保护伞”作为苏家的小弟,苏辙的文学地位确实不如哥哥和父亲高,他的文学作品距离苏轼也有一定的差距。
但这份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苏辙天赋不够,而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
很多人曾说,苏辙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忙三件事:升官、散财、救哥哥。
虽然这个说法有戏谑的成分,可从历史记载来看,苏辙在这三件事上付出的精力确实非常多。
这件事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在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打入大牢,眼看着就要问斩,此时满朝文武真正能够救他的就只有苏辙了,那么苏辙是如何去救的呢?
苏辙凭借自己的文学功底,拿出了一份感人泪下的《为兄轼下狱上书》,表示自己愿意用官职来抵消哥哥的罪。
结果就是苏辙被贬,苏轼从大牢中走了出来,这也是苏轼诗句“与君今世为兄弟,跟结来生未了因”的由来。
从这时开始,苏辙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升官、挣钱。
对于哥哥耿直的脾气,苏辙的了解程度要超过自己的父亲,或者说他已经预见到日后苏轼可能不止一次犯错,这次用官职换回了苏轼的命,那么下一次该怎么办呢,于是苏辙被贬后,瞬间化身为一个“好官”,在当地拼命的搞政绩。
很快,随着新皇上任,苏家兄弟重新回到了权力中心,只不过这一次两人的官职差别非常大。
凭借在地方上的政绩,苏辙成为了右谏,虽然看起来官职不大,但这个官职有一个优势: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凭借这个优势,苏辙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户部侍郎。
当一个官员获得皇帝的信任后,升官速度会非常快,苏辙的仕途经历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在成为户部侍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辙再次升官为翰林学士,已经成为了皇帝的“近臣”。
不过这还不算完,后来苏辙再次通过皇帝的信任,于元祐六年再次升职,经过副宰相的实习期后,成为了真正的宰相,站在了宋朝的权力中心。
走到这一步,苏辙终于可以无条件的保护自己的哥哥,虽然后续的苏轼仍然遭遇了贬值,不过这仅仅是官职上的变动,朝中众人不再能威胁到苏轼的人身安全。
苏轼本人的生活状态也有了极大的保障。
根据苏轼人生后期的经历来看,苏辙不但是他的“保护伞”,更是他的“提款机”。
苏轼家人的生活,苏轼本人的生活和苏轼四处游历的旅费,几乎由苏辙一个人全力承担。
好在宋朝时期官员的俸禄比较高,不然苏辙也不敢这么给自己的哥哥花钱。
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头,苏轼能够留下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和他的个人生活状态密不可分。
苏轼一生除了第一次乌台诗案,几乎从未对钱和生活而发愁,这些都因为他有一个好弟弟。
因此苏轼的生活状态要远远超过封建时期的“富二代”,毕竟富二代还需要看自己父亲的脸色,时时刻刻担心自己会不会犯错。
可苏轼不同,他是哥哥,不仅不需要看苏辙的脸色,还能偶尔以哥哥的身份“欺负”一下苏辙。
其实很多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保护伞”,比如在唐诗当中地位超然的李白,他和苏轼一样频频被贬却衣食无忧。
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着庞大的权力网,他的妻子是宰相的孙女,三品大臣贺知章,李隆基的妹妹都是他的至亲好友,李白也曾因参与病变被打下大牢,全靠自己的妻子营救才逃出生天,和苏轼的经历颇为相似。
结语:在《一代宗师》里曾有这样一句台词:一门里有的人是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在仕途方面,好兄弟之间的配合才是最重要的。
苏辙为了哥哥的安全,成为了宋朝的宰相,苏轼成就自己文学地位的同时,自然也为苏辙增加了很高的声望,毕竟在苏轼的身后,是庞大文人的力量。
在清朝时期,同样有一对官场之上的好兄弟,这就是和珅和他的弟弟,和珅能够成功,除了自己的能力外,也和他将弟弟安排进军队有密切的关系,在阿桂将军去世后,和珅凭借弟弟的支持,最终走到了权力的巅峰,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问题在于犯错的时候,是否有人可以对你进行搭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