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晋38年是喜是悲,阎锡山为什么打不出山西?
导语:
阎锡山书法
谋国而不能预防灾祸,即莫大之咎。一年所得必须留三分之一作灾害疾病之预备,生活始能保险。——阎锡山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江山鼎革,阎锡山主政山西38年,全程参与和见证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政治生命的长度而言,阎氏在同类军阀中无出其右者,但是,就军阀事业的广度而言,阎锡山在同类军阀中的表现很一般——地盘囿于山西一地(曾短暂控制绥远),始终没有完成向山西省外的扩张。
我们对比一下阎锡山的军阀同行,可以更清楚的理解这一现象。
1911年,山西新军发动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28岁的阎锡山(时任山西新军第86标标统,团长)被推举为山西都督,成为一方诸侯,起点可谓相当之高。
1912年孙中山与阎锡山在太原合影
这一年,36岁的张作霖出任第27师师长,5年后(1916年)才混成奉天省督军,又过了4年(1920年),他完成了东三省的统一并开始插手关内事务,此时,奉系已经成为能够与皖系和直系平起平坐的势力,张作霖也跃升为一线军阀。
这一年,29岁的冯玉祥还是北洋新军第二十镇的一名管带(营长),密谋发动滦州起义,响应南方的武昌起义。十年后(1921年),冯玉祥才混成师长,但是1924年的北京政变大大加速了冯玉祥的发展进程,通过收编和整合直系遗产,冯玉祥于1925年完成了弯道超车,将势力扩展到了绥远、察哈尔、陕西、甘肃、河南、京兆,拥兵三四十万,成为与张作霖分庭抗礼的一线军阀。
这一年,37岁的吴佩孚还只是北洋第三镇曹锟麾下的一名管带,半截身子都埋在土里了,如果不是曹锟的眷顾,吴秀才可能也就这样了,之后又熬了8年(1919年)才混成师长,但是命运也从此刻开始关照这个前半生风雨飘零的中老年男人,站在直系前辈冯国璋、曹锟的肩上,1922年吴佩孚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期,成为最强大的直系军阀的首领,地盘广大,小弟众多,是最当红的一线军阀。
孙传芳
这一年,26岁的孙传芳还只是北洋第二镇的一名辎重营营长,随大军南下镇压过武昌起义。9年后(1920年),孙传芳才在湖北军阀王占元手下混了个师长,但是孙传芳和吴佩孚一样,属于厚积薄发型,从1923年进军福建到1924年江浙战争,再到1925年浙奉战争,孙传芳从师长混成五省联军总司令只用了三年,掌握五省地盘,麾下几十万人马,威震东南,妥妥的一线军阀。
以上都是北洋系统里的军阀,与这些军阀相比,阎锡山的起点无疑是最高的的,但其发展也是最慢的,当一个个小辈出头混成一线军阀而炙手可热时,阎锡山始终稳定在二线军阀的队伍中,当各大佬之间为争地盘而大打出手时,阎锡山只能在山西周边打打酱油、打打秋风。
这还只是与北洋同僚相比,若是与新军阀相比,阎锡山的相对停滞更加明显。
1925年军阀混战形势图
还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坐标,这一年,20岁的李宗仁还只是广西陆小刚毕业的学生,朴实的脸上带着稚嫩,对未来还比较迷茫。24岁的蒋介石受武昌起义的影响,打算率领敢死队进攻浙江巡抚衙门。然而十几年后,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五大一线军阀中,阎锡山虽然勉强跻身一线军阀,但其实力在五绝中仍是最弱小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阎锡山想一心发展山西而不欲外出争霸?非也。
之前阎锡山多次在军阀混战中打酱油,就足以说明阎锡山也有自己的野望,他还是想发展、求进步的,之所以始终打不出去,归根到底有三个原因:个人格局、军事实力、地理位置。
年轻时的阎锡山
一、个人格局如果说冯玉祥是军阀里的行为艺术家,那阎锡山就是军阀里的思想家。阎锡山读了5年私塾,之后一直上军校,还去日本留了几年学,虽然读书不是很多,但在军阀中也算得上学贯中西的人物,加之此人勤于思考,酷爱钻研,所以思想比一般军阀深刻得多。阎锡山不仅有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还能用文字将其阐述出来,写就了《军国主义谭》、《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中的哲学》、《大同之路》、《三百年中国》等著作。
阎锡山的思想有个特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早年读私塾,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留学日本,接触了军国主义思想,俄国革命后,又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每一种思想,他都能运用二分法找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然后运用到实践中来,他就像一个精明的厨师,能从中国菜、日本料理、西餐中获得灵感,开发出新菜品。所以阎在建设山西时,有很多奇思妙想,把山西搞得有声有色。
但是,一个人的长处,从另一个角度看,未尝不是其短处。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做决策也更加小心谨慎,缺乏一往无前、孤注一掷的魄力,而乱世生存发展,有时候必须豪赌,阎锡山是一个有思想的军阀,但也是一个保守的地主老财,对赌博不狂热,这使他经常坐失良机。
阎锡山书法
当头脑里面的小宇宙像连珠炮一样“砰砰砰”的爆炸,行动上却思前想后,反复权衡,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后,那些一根筋的“二杆子”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人在江湖混,靠的不是思想和学识,而是机运和胆识。皖系、直系、奉系、国民军在混战中,都曾拉拢过阎锡山,但阎锡山很少积极回应,直到有八九成把握之后,方敢出手。出手之后,也不敢“梭哈”,就像文章开头引言说的那样,他喜欢留余地,走保险路线。
避免卷入战争,固然可以免遭损失,有利于自保,但如此消极,也失去分地盘的资格,很不利于扩张。
1928年二次北伐,张作霖败局已定,阎锡山才彻底与北洋切割,加入国民革命军,这一次出手阎锡山突破了晋绥,掌控了晋冀察绥平津四省二市的地盘,跻身一线军阀,这是阎锡山的高光时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中原大战,阎锡山被打回原形,一切如梦似幻。
民国关于阎锡山的漫画,瓜皮帽,八字胡,一杆秤,一个算盘,喻意阎锡山保守、精明
除了保守谨慎之外,阎锡山的另一大局限在于用人。
“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说的就是阎锡山用人的地域性,阎锡山喜欢重用山西人,尤其是晋北人,以河边村(阎的老家)周围的五台、定襄人为最。在传统社会,交通与信息不发达,本乡本土的人知根知底,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所以大佬们都喜欢带领老乡打天下。刘邦的沛县班底,朱元璋的淮右集团,都是这个道理。
用老乡有两个好处,甄别和考验时间短,内部凝聚力较强,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只用老乡,会造成人才单一板结,形成保守排外的利益小团体,阻碍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晋军高级将领商震,不是山西人,始终走不进阎锡山的内心,最后出走,傅作义是晋南人,被排斥在五台圈之外,最后半出走,同样的例子还有陈长捷、李生达等虎将。
傅作义
除了地域观念之外,阎的用人手法也有问题。
阎锡山信奉“中”的哲学,喜欢用矛盾来解决矛盾,他任命一个军长,为了防止这个军长暗中搞事,必定会任命一个和该军长不和的人当师长,任命一个师长,也会任命一个与之不和的旅长,逐层牵制,分而治之,最后大权尽收于己,这样做的好处是阎锡山对军队掌控力很强,晋绥军很少有叛逃、哗变现象,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内耗严重,高级将领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主动性欠缺。
不会放权,处处掣肘,有能力的不跳槽才怪,留下的都是溜须拍马之辈。
二、军事实力
从晚清到民国,一百多年的战乱时期,各省人马都露了脸,能打的不能打的,一目了然。晋军的战斗力,大家有目共睹,很一般。晋军有“善守”的美誉,这与山西的地理和傅作义等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很大关系,与晋军的战斗力关系不大。一般而言,遇见没有代差的敌人,只要是经过训练的正规部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指挥官死战不退,都能打出不错的防御战。
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的晋绥军士兵
晋军的进攻战很少有打赢的。1917年,阎锡山在南北战争(又称护法战争)中,追随段祺瑞出兵湖南,商震带的一个混成旅莫名其妙被湘军包围缴械了,1926年国奉战争,晋军与国民军在晋北大战,节节败退,只能依托雁门关一线的险要地形打防御战,1927年晋奉战争,阎锡山倾巢而出进攻张作霖,被张作霖轻松反杀,再次退守雁门关,只能坐看傅作义在涿州被围攻。1930年中原大战时,晋军在山东被蒋军彻底打垮,与冯玉祥西北军的顽强悍勇形成鲜明对比。至于后来的红军、日军,晋绥军在其面前只有挨打的份,中央军不进驻山西,阎锡山早玩完了。
以上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晋军确实不善战,无关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1927年时晋军就达到了13万人,有配套的军官学校,以及相对完善的装备供应体系,在全国而言,晋军装备水平只逊于张作霖的奉军,比冯玉祥的西北军不知道强多少,中原大战时,山西的兵工厂还是反蒋联军的主要军火供应地。相对优良的武器装备大大提升了晋军的战斗力,但无奈其他方面失分太多,导致晋军战斗力还是很一般。
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的晋绥军
阎锡山是一个政治型人物,搞斗争手腕灵活,搞好内政一把好手,但搞军事非其所长,他不会练兵也不善于用兵,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很少,往往只主导战略决策,他依靠政治头脑和手腕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对军事手段的依赖性不如其他军阀那么强。此外,山西经济在阎锡山的经营下发展较好,晋军士兵生活水平不错,生活比较安逸,这一切使得晋军实战经验有限,得过且过,缺乏一种虎狼之气。
对比桂系以一个军起家,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以及西北军人手一把步枪都做不到,但仍能数次问鼎中原,这其中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上面说的阎锡山的用人问题,对晋军战斗也有很大影响,能打的不被信任,逐渐边缘化,优秀的人进不来,将领上下制衡,指挥权不集中,派系斗争和内耗,使得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乱世纷争,若没有一支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自保都成问题,不可能获得大发展。军事问题是阎锡山的一大短板,严重限制了阎锡山争霸天下。
影视剧中的晋绥军将领
三、地理环境山西位于华北平原,地形表里山河,封闭而独立,这种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利弊都比较突出。
先说利。山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好几个重要关口,别的势力很难打进来,方便割据自保。从地理位置而言,其西边是陕西,东边是河北,南边是河南,离长安、洛阳、北京这些古都不远,占领山西,居高临下,自然形成对这三个地方的战略威慑,哪怕你爱好和平,但是你俯视别人,别人都会觉得不舒服。
争华北,必争山西,即使争不到,也要和山西的势力搞好关系,避免被背后捅刀子,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没和阎锡山搞好关系,河南直军沿京汉线北上支援吴佩孚,被阎锡山在石家庄拦住,死活过不去,成了压死吴秀才的稻草。
山西地型图
再说弊。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贫瘠,耕地集中在太原盆地和汾河谷地,面积还不大,粮食生产能力有限,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山西经济支撑不起庞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山西位于华北高地,离中央政权很近,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中央的警觉,没法低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套猥琐发育,在这里行不通。
袁世凯时代,山西是北方唯一保存下来的革命省份,距离北京又近,所以老袁对阎锡山非常不放心,派军队打过,往山西安插过钉子,还把阎锡山叫来北京亲自面试过,都被阎锡山应付过去了。即使这样,袁世凯对阎锡山也不放心,时刻派人监视着。所以袁世凯在位时,阎锡山每天都在想怎么自保,无心也无力向外发展。
袁世凯死后,阎锡山能放飞自我了,但留给他展翅高飞的空间并不大,东面的河北,一向是最强大势力的地盘,阎锡山没法染指,南边的河南,四战之地,拿下也守不住,西面的陕西,就关中还有点价值,但阎锡山没把握能拿下,至于绥远、察哈尔,地瘠民贫,比较鸡肋。直到1926年国奉战争,国民军败走西北,阎锡山才乘势占领了绥远。
山西地图地势
这一点,阎锡山没有张作霖幸运,袁世凯在的时候,张作霖也被压的死死的,老袁一死,东北天高皇帝远,老张在广阔的舞台上放飞自我,统一了东三省,然后挥军入关,牛的一批。
最后一点,山西地处内陆,既没有海口,也不与外国接壤,境内也没有租界,所以阎锡山无法获得列强的支持。大势力的背后,往往都有列强提供金钱和武器,多少的问题,比如张作霖后面的日本人,直系后面的英美势力,冯玉祥和广东国民政府背后的苏俄援助等等。
理论上,阎锡山拿下绥远后,与外蒙接壤,能获得苏俄援助,冯玉祥当年就是这样做的,但阎锡山对苏俄很反感,喜欢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没错,但少了列强的支持,实力和影响力确实难以获得重大突破。
阎锡山
阎锡山不乏精明、才能、眼光、手段,所以他能活到大结局,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他的事业止步于一省,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山西也因此获得了相对其他省份而言更长的安定发展时期,享受了更多的和平,这也是山西人的大幸!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景占魁:《阎锡山传》
阎锡山:《阎锡山日记》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吴建军:《试论阎锡山的思想及其统治特点——兼论阎锡山与其他军阀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