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问: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答:

仅仅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显然就太小看他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刘禅的表现都堪称“智者”。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提到刘备的儿子刘禅,很多人都会哈哈一笑,不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嘛,不仅放着大好的基业无所作为,并且主动献城投降,另外还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话。

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禅就是一个懦弱、昏庸、无能之人。

当然,主动投降也好,亦或是“乐不思蜀”也罢,这些均是刘禅所为不假,但如果仅凭这些就评定刘禅是个昏庸无能之辈,未免有些武断。

那么,刘禅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他在诸葛亮去世前后,所干的几件事再做评判。

刘禅是刘备的“老来子”,刘备在之前生的都是女儿,直到47岁的时候才有了这个儿子,因此他对刘禅的重视和疼爱程度可想而知。

但疼爱归疼爱,由于刘禅出生时,刘备正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忙着抢地盘建基业,所以在疼爱之余,却导致刘禅缺乏了一些成为合格君主该有的历练。

说得简单点,刘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并不似刘备那样一路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他就像一个刚从名校毕业的富二代一样,还不具备接管蜀汉如此大的基业的能力。

假如刘备能多活几年,相信在他的调教之下,刘禅的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但可惜的是,在刘禅17岁的时候,刘备就撒手人寰。

当然,对于自己儿子是个什么状态,刘备不是不清楚,他也知道刘禅的肩膀太过稚嫩,因此在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来辅佐刘禅。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虽登基为帝,但实际上蜀汉的国家大事以及大权,仍然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而如果这种局势放在历史上其他一些皇帝身上的话,必然有人会不甘心大权旁落,从而想尽办法去夺回权力,但是刘禅却没有。

难道刘禅就没有一点权力欲望吗?当然不是。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当时的他就已经看明白,当下的蜀汉需要诸葛亮来主持大局,更需要诸葛亮来领航掌舵,不然的话,蜀汉危矣。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刘禅心甘情愿的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也尽其所能的去维护好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并且,刘禅的做法还不仅仅是做表面工夫,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尊重诸葛亮。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禅并非没有智慧,要知道古代不少皇帝一旦登基,马上就会把所谓的“遗嘱”丢至脑后,进而实施自己的想法,但刘禅能严格遵守刘备留下的交待,去尊重和信任诸葛亮,不仅说明其深有自知之明,更说明了刘禅有着非一般的肚量和格局。

而在诸葛亮死后,从刘禅所处理的几件事中也能看出他并非无能之辈。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而在其病逝后,蜀军内部随即就爆发了杨仪和魏延的内讧,双方不仅在大军撤退时互相攻伐,同时纷纷上书刘禅,声称对方有谋反之心。

这便是所谓的“魏延造反”事件,当然魏延最终因为此事被杀,不过在事后,杨仪也没有落到什么好处。

杨仪原本是想,通过这件事让自己继承诸葛亮的大权,但刘禅知道杨仪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因此在事后开始冷落杨仪,并最终将其流放,而是让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职责。

从处理杨仪和委任蒋琬这件事就能看出,对于下属,谁是什么样的人,谁又该做什么,刘禅还是心中有数的。

除此之外,刘禅也十分懂得权力的平衡。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了丞相制度,而是继承诸葛亮职责的蒋琬为尚书令,这样一来,蒋琬就不会再出现像当初诸葛亮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

换而言之,刘禅通过废除丞相制度,调整蒋琬的职位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让他与蒋琬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正常的君臣关系。

并且,在委任蒋琬以重任的同时,刘禅还将费祎也封为了尚书令,如此举动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蒋、费二人相互协调之余,又能相互制衡,以防一家独大。

这种懂得如何平衡权力的刘禅,自然不仅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并且,对于蒋琬和费祎的任命中,也能看到刘禅还是颇具能力的,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得以亲政,但他并没有采取风雷之势将权力一股脑的收回,而是用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循环渐进去处理,比如先任命蒋琬接替诸葛亮,然后又提拔费祎来制衡蒋琬。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在波动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权力分配,如果刘禅操之过急,那么依照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难免会引起一场巨大的风波。

而要是引起风波的话,对于当时的蜀汉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正是看到了其中厉害,所以刘禅才会采取这种循环渐进的方式,不仅分散了权力,又稳定了局势,这样既顾全大局又能沉得住气的做法,绝非是一个昏庸之辈会干出来的事情。

另外,从刘禅亲政不久后所下发的诏令中,也能看出他是个具有一定战略眼光的人。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下令征讨辽东,而当时辽东反抗强烈,加上因曹睿派出兵马过多,粮草后援一时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曹睿陷入两难境地。

得知该情况后,刘禅下令蒋琬率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意思就是说让蒋琬屯兵于汉中,与东吴形成犄角之势,只要等到曹魏对辽东之战失利,那么就可以适时出击,让曹魏“雪上加霜”。

当然,最终曹睿派去征讨辽东的大军还是得胜而归,因此刘禅的这个计划并未实现,但从他当时的安排来看,刘禅还是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的,虽说达不到诸葛亮那种程度,但是最起码也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上述这些便是体现刘禅能力的部分例子,不过个人认为,刘禅对于蜀汉的最大功绩,是他在亲政之后的“休战”思想。

众所周知,诸葛亮生前为完成刘备遗志,先后组织了数次北伐,对于诸葛亮的做法,我们不能说不对,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该做的事情,而诸葛亮北伐,正是他该做的事情。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但连年的战争对于小民百姓是极其残酷的,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后,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很快便改变策略,开始休养生息。

简而言之就是,刘禅当时采取的是“佛系治国”,对外是能不打尽量不打。

这种策略,有些人会说十分窝囊,但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最起码一点,是百姓得到安宁了。

并且,从确定这种策略之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即公元235年至公元262年,蜀汉上下的小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也没有太大的动荡,这段时间算是蜀汉难得的平静时光。

而从这几年刘禅的执政结果来看,显然刘禅并非是一个无能之辈。

只不过,他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是个能锐意进取的开拓之主,而更多的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因此,如果把刘禅放在大一统时代,那么依照他的能力和表现,未必就比历史上一些守成之君的政绩要差,极有可能他做的会更好。

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刘备交给刘禅的蜀汉,第一是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第二外部威胁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仅适合当一个守成之君的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稳稳当当的做近二十年的皇帝,且没有太过胡作非为,已然是相当不错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当然,刘禅也不是没有为人所诟病之处,他一生最大的“污点”有两个,第一是信任宦官黄皓,第二则是未做抵抗便献城投降。

信任黄皓这一点,确实没得洗,尤其是在黄皓已经插手干涉朝政之后,姜维劝说刘禅除掉此人,但刘禅却自认为黄皓“乃一小人”也,不足以大动干戈,因此便将其放过,而刘禅的这般“仁慈”,也为确实蜀汉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不过,对于刘禅主动献城投降这一点,个人认为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丢掉荆州之后,蜀汉集团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进军中原、一统天下的可能,只能窝在蜀地,再也无法打开局面。

而诸葛亮数次北伐,其实正是想破除这种限制,期间若不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丞相几乎就要成功了。

但奈何时不待蜀,加上诸葛丞相病逝,就已经注定蜀汉只能是个割据政权。

而割据政权最终的结果便是被消灭,换而言之,蜀汉早晚有一天会被曹魏吞并,这是诸葛丞相去世后,已然无法更改的结果。

而当曹魏大军兵临成都之际,便是结果到来和验证之时。

这个时候,让刘禅该怎么做?以死战之姿迎敌吗?这样确实能让刘禅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不假,但是,遭殃的将是那些兵士和百姓。

刘禅主动献城投降,最起码让这些兵士和百姓免去了刀兵之灾,从这一点来讲, 也算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于在投降后“乐不思蜀”,这点历来看法极多,有人说刘禅这样做事大智若愚,也有人说他纯粹是没心没肺和不知羞耻,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蜀汉曾经的官员,都是因为刘禅的这种态度得到很好的安置,如果当时刘禅反其道而行之,怕是难有此种结果。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总之,如何看待和评价刘禅这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大智如愚也好,或是没心没肺,均是后人加在其身上的标签,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如果抛开其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局势而去评价,那么得出来的结果便如“抛开事实谈道理”一般,明显有失公允,而依个人见解,结合刘禅生平事例,他绝非仅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