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12年后小学至少关停一半,哪些学校会最先倒下?

导语:

短短数年,幼儿园的招生就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从曾经的“一位难求”,到如今幼儿园“一生难求”,部分幼儿园甚至已经面临关停。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这大概也是对“出生人口下降”所能体会到的最直观感受之一了。

但幼儿园的招生局面之变,还只能算风起青萍而已。沿着一个孩子的教育之路,在未来,小学、中学、大学也将必然经历出生人口减少所带来的冲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理事乔锦忠曾专门调研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并参与教育部多个司局政策咨询、省市县教育规划编制和政府评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乔锦忠表示,根据模型预测,12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初高中和高校也将随之产生连锁反应。

12年后小学至少关停一半,哪些学校会最先倒下?

北京师范大学乔锦忠副教授

换句话说,对于当下不少孩子还相对低龄的家长们来说,将极大概率经历和见证这一切。

站在家长角度而言,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当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学校时,哪些学校最有可能率先“倒下”?如何看待当下的“学位预警”和未来学校招生难的表面矛盾?家长的选校逻辑又该如何调整?

12年后小学至少关停一半,哪些学校会最先倒下?

可能部分地区家长已经有这样的体感:产科的床位没有以前那么“一床难求”了,公办幼儿园也没有那么难进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近些年,医院在增加,学校在增加。除此以外,更直接的原因,就是新生儿的数量下降了。

乔锦忠表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就已降到2左右,这个数字至少达到2.1,才能达到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016 年,国内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效应很快释放完毕。2017年开始,全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12年后小学至少关停一半,哪些学校会最先倒下?

近20年中国人口变化趋势(数据和表格源于国家统计局)

新生儿减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非常直观。乔锦忠的团队用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学生以一两百万的量级在减少,2028~2035年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的规模。

具体而言,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约485万,初中学位峰值稍晚,出现在2029年。最终至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

12年后小学至少关停一半,哪些学校会最先倒下?

义务段在校生规模减少3000万,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我们按照一个普通中小学的常规容量来计算,即一个年级10个班,每班45人,六个年级合计大约2700人。减少3000万学生,相当于减掉了大约一万所中小学的容量。

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学校最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倒下”的?

第一,教育资源较差的地区。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城挤镇空”现象,就是一个颇为直观的现实——城里的学校挤不下,村镇上的学校却“空心化”。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一方面部分学校面临关停,一部分地区却又频发“学位预警”。

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已是现实(数据和表格源于国家统计局)

第二,即使是人口处于流入状态的大城市,也不是所有学校都高枕无忧。最先面临危机的,或将是缺少核心竞争力的民办学校。一方面,这和大政策相关,即地方政府在持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家长也会对教育提出更个性化、更高的要求。因此,相比公办教育的划片式“照单全收”,民办教育必须靠质量吸引生源,别无退路。

总体而言,中国未来的义务教育一定会走上“小班化、重质量”的发展道路。这既是人口减少带来的客观变化,也是各个学校在生源竞争中必然会出现的局面。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则是教师也将面临过剩。

乔锦忠表示,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人次,跃升至2021年的1144.2万人次,其中,超800万报名者是非师范生,占2021年报名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因此,对于现任的教师们和未来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来说,如果你认为现在教师行业已经很“卷”,那么未来则可能更“卷”。因为或许就在十年后,这个行业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教师了。

2035年,听起来似乎遥远,但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们来说,这将是他们很快就会面临和经历的现实。

而且,人口减少、学校关停……这些并非到了2035年突然发生,而是一个缓慢递进的过程,因此,对于稍年轻一些的家长们来说,也会极大可能经历和见证历史。

比如,当下不少家长所焦虑的“考大学”这件事,在未来或将出现局面的反转。以日本为例,受“少子化”影响,很多大学都面临招生难题,为了维持运转,不少大学无底线降低招生要求,使得“上大学”不再是一件难事。

12年后小学至少关停一半,哪些学校会最先倒下?

图源摄图网

但由此也带来了文凭的“通货膨胀”,也就是所谓的“学力崩溃”——一个人所持有的文凭,无法对应这个文凭该有的学业能力。

再换句话说,当大街上人人都有一纸大学文凭时,文凭本身将不再成为一个人在职场、在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文凭“通胀”了,贬值了,不再稀缺了。

这样的趋势,也给每个家长都带来了新的需要思考的命题:教育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一张文凭?当文凭不足以成为一个孩子的“护身符”,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会他们生存和立足?

大约就在几年前,有一家国内头部梯队的教育培训机构曾经提出过一个企业愿景——“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结合教育的当下和未来而言,这句话不止适合作为一家企业的愿景,也应该作为每个家长的教育信条。

它也由此带来了新的选校思考。在选择一所学校时——不应该只是看到它过去做了什么,更要看它未来能做什么;不应该只是看到它的名誉和光环,更要看它实际教会了孩子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学们正在面临的这场新的生源竞争,或许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洗牌机会——即使贵为百年名校,如果只是躺在名誉上睡大觉,也可能被历史的潮水淘汰;即使暂时还是无名之辈的新学校,但只要深耕质量,用实力说话,也能赢在未来。

这既不是鸡汤,也不是妄言。十年前,当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几乎统治手机市场时,谁会想到今时今日会是苹果手机的天下呢。

记者丨殷建 部分综合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