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国民待遇的前世今生和番外
导语:
什么是超国民待遇?就是一国政府给予外籍人士或特定人士、以及外资机构超国民待遇,常常被认为是对本国公民的一种逆向歧视。
前世
晚清之前,洋人那是蛮夷,连百姓都不屑的。晚清时,洋人用洋枪洋炮打出了真理。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外国人拥有“治外法权”,就是中国内地的外国人如果犯罪,不按中国法律给予约束和制裁,是要由英国法庭用英国法律量刑治罪。这条规定让洋人获得“一等洋人二等官员三等平民”的地位,致使当时的洋教士广纳教徒,因为在洋人的庇护下,即便是华人,只要搭上关系,就可以不走大清法律。特权是权力中的权利,权利是会产生剥削的,所以才有帝国主义的大山。因为涉及洋人的事稍有处理不当,那些洋公使们、领事们就会进京问慈禧老佛爷讨说法,甚至要派兵进城。
慈禧老佛爷终于说出了那句圣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连老佛爷都怕麻烦了,哪个官员会去自找麻烦。再说了权利只会对权利的来源负责。于是大清的官员们对洋人是有求必应,无一不给洋人以特殊礼遇和优待,就是洋人经商,大清官员都要帮忙张罗。洋人从此便有了比条约规定的内容多得多的特权,甚至能干涉大清司法。久而久之,但凡跟洋人有联系的大清百姓,也能从洋人的特权中分杯羹,获得特殊优待。而对于清朝的普通老百姓,地方官们是不大当回事的,因为他们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老百姓们再闹,翻不出他们那一亩三分地。于是大清官员怕麻烦不敢找洋人,洋人地位就越高,百姓就越崇洋媚外,不是无知,恰恰是比较的结果。
今生
发展需要技术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吸引外资来华投资,对外商投资企业、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在税收、土地使用、行政审批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这种让利行为在1990年代达到高峰。而自1994年起,政府逐步在税收领域统一外资、内资待遇。2012年12月1日,政府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被认为是在税收领域结束了外籍的超国民待遇。
西方理论指导陷阱:西方用所谓的先进理论包装,误导我们进行社会治理。可怕的是我们的精英学习那么多西方的管理理论,却没去思考这个可能不一定是对的。就像美元加息,西方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要跟着加息,否则就崩盘。可是事实就是加息是要有家底的,所以亚洲金融危机时,那些新兴经济体最后还是破产被收割了。在这轮美元升值中,土耳其总统反其道而行之,换了好几个财政负责人,就是为了找个听话,不加息,反而降息,结果土耳其里拉居然撑住了。再比如西方的经济学观点“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越大”,结果这个理论居然还运用到法学上,用来治理社会。不讲公平正义,一味去附和资本的天然掠夺性,经济帐是对了,但民心帐却算错了。社会治理要在基本的道德框架上运用经济管理,不是破坏朴素的道德底线来迎合资本。要带领人民发展,不是迎合资本发展。
番外篇
某国一直困扰于为什么本土培养不出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精英专家。于是有了著名的才三问。专家思来想去,根本原因是没有先进的技术呀?技术在国外,那得引进人才呀?可是实力不行,人才不来呀?怎么办?
终于某校专家领导发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提升大学的国际排名,打响知名度!市场经济里酒香也怕巷子深呀!赶紧组织人员研究怎么提升国际排名?好家伙,文献计量指标占65%、声誉计量指标占25%、科研成就计量指标占10%。本来就是科研不行,这下能提升的指标就只有声誉指标。声誉指标中这个国际交流生的比例分还极高。这下子简单多了,多招点国际生,不就提升了国际排名,提升了国际排名,学校科研成绩就提升了。学校领导不是科研出生,搞科研外行,但是对这个招生引流花钱这个在行呀!不就是花钱找人嘛!简单。
于是学校领导赶紧把这个方法汇报上级,上级一听就问:多久能出成绩呀?换个人可不一定支持呀!学校领导想了一下,回答道:要想快,就招非洲学生。他们穷,只要钱给到位,就一定来。只要保障到位,一定乐不思蜀,不想回。接下来自然有更多的非洲青年慕名而来,共创佳绩!上级用手刮了刮下巴:还可以加强中非友谊,一石二鸟,不错。批了。于是大笔一挥,开始重金投入几万亿元的国家教育经费,当年外国学生人数就达到44万人。获得拨款的学校领导更是合不拢嘴,又可以多建几个校区,招更多的人,这个就是我为学校创造的成绩呀!心里暗想:看看那群书呆子,研究那么久也没研究出个啥,不行的人待遇可以考虑降一降。
(剧情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内容原创,未经注明谢绝转载。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