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区划调整,总计39个县,为何划入了周边5个省?
导语: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内蒙古与周边各省之间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内蒙古与河北省、内蒙古与山西省之间的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聊聊内蒙古与东北、西北各省之间的区划变迁。1979年,合计39个县、旗,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管理,进一步形成了内蒙古的区划框架。那么,39个县为何会划入内蒙古管理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内蒙古自治区的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34个省级区划之一、5个自治区之一,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有2400余万人口,与甘肃省、吉林省的人口基本相当。2022年,内蒙古的GDP总量达到了2.31万亿,处于非常不错的水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下辖了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有12个地级区划。
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内蒙古的盟旗制度,非常有意思。在内蒙古的部分地级市或者盟中,盟对标了内陆各省的地级市,旗对标了内陆各省的县、县级市和区,苏木对标了内陆各省的乡镇和街道,嘎查对标了内陆各省的村庄。
内蒙古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级区划,内蒙古的东部,与东北三省相邻,从口音、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接近东北三省。内蒙古的西部,与甘肃、宁夏等地相邻,由于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市比较远。人们上学、办事、工作,基本上都会选择兰州、银川等几个城市。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内蒙古各地组建区划的时间,明显晚于中原各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一直属于反复较量的局面。在中原王朝强盛的阶段,肯定会通过大规模的北伐,打击北方的游牧政权,例如汉朝、唐朝、明朝,都曾经进行大规模北伐。不过,一旦中原王朝进入战略收缩阶段或者内部混战,北方的游牧政权就会卷土重来,进攻中原王朝北部的各个州府。
在内蒙古各地出土的一系列文化古迹来看,既有农耕文明的印记,也有游牧文化的影子。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细化,逐步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基本框架。在清朝统治的中期,清朝组建了18个省份,简称为内陆18行省。
不过,在东北、内蒙古等地,清朝并没有组建行省制度,仅仅设立了几个镇守将军,例如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等等。由于没有各级区划和地方官员,清朝对上述各地的控制力很有限,例如人口、耕地、资源等情况。在清朝统治的前期,依靠强盛国力支撑,这些问题并不明显。进入清朝统治的后期,西方列强滚滚而来,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清朝一败再败,不得不签署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同时,英国、日本、沙俄等列强,开始窥视清朝的内蒙古、东北各地,北方一线告急。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清朝开始鼓励中原各省百姓,向东北、内蒙古各地迁移。例如闯关东、走西口等等,就是这一阶段的人口迁徙。随后,清朝开始组建各级区划格局。
1908年,出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需要,清朝撤销了三大将军辖地,组建了东北三省,组建了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至于内蒙古各地,由于条件并不成熟,清朝没有组建省份。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由于军阀之间的相互进攻,对各地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加强对内蒙古各地的管理,北洋军阀政权在内蒙古各地,组建了热河特别区、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等几个特别区。特别区并不属于省份,但兼顾了管理部分地方区划的职能,属于临时性的区划。1928年,为了加强对塞北各省的管理,同时,起到战略缓冲作用。当时的政权组建了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4个省份。因此,出现了塞北四省的说法。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40年代末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此时,我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塞北四省的战略缓冲作用大大降低,同时,塞北四省都存在人口偏少、经济薄弱等问题。从1952年开始,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几个省份,被陆续撤销。
截至50年代中期,塞北四省被陆续撤销,原本下辖的大部分区域,都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管理。截至50年代中期,内蒙古的区划框架已经形成,与当代的内蒙古区划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一转眼到了60年代末期,我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国北部一线的防御压力大大增加。内蒙古的东西跨度太大,非常难防御。
从实际防御的角度考虑,1969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划,出现了大规模调整。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划入了辽宁省管理。昭乌达盟下辖了1个县级市、3个县、7个旗,分别是:赤峰县级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赤峰县,11个县级区划,全部划入了辽宁省管理。
1969年9月,内蒙古的哲里木盟的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等8个县,划入了吉林省管理。同时,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也划入了吉林省管理。两个区域合计,内蒙古的11个县、旗,划入了吉林省管理。
同时,1969年9月,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县级市、满洲里县级市、阿荣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旗、鄂伦春旗、鄂温克族旗、布特哈旗、扎赉特旗等2个县级市、12个旗,合计14个县级区划,划入了黑龙江省管理。
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区划调整。1969年9月,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入了甘肃省管理。同时,阿拉善左旗划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管理。在1969年,内蒙古总计有39个县级区划,划入了东北三省和甘、宁等地。在我国70年代的地图上,甘肃、宁夏和东北三省的区划,明显比当代地图大一些。至于内蒙古的区划,大体上只包括现在的内蒙古中部各地。
这样的情况总计持续了10年时间,进入70年代末期,我国北方一线的防御压力已经大大减轻。毕竟,这一时期的外部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各个地区陆续都进行了区划变迁。1979年9月,划入东北三省代管了10年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等地下辖的36个县级区划,开始陆续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重新划入内蒙古管理。
同时,划入甘肃、宁夏代管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3个县级区划,也重新划入了内蒙古管理。历经这一轮区划调整以后,内蒙古的区划框架进一步形成,基本上与当代区划没有太大的差异。
关于我国各省市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