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导语:

宿县(今宿州)位于安徽最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

一九二零年七月,一名美国传教士路过宿县城。当时正值麦收季节,他被当地农民抢收麦子的情景所吸引,用相机记录下的当时所看到的景象。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宿州城外

从远处眺望宿县南门“阜财门”方向。宿县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城墙始筑于唐元和四年(809年),最初为土夯城墙。图中的砖石城墙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南城门外

南城门外,原本宽阔的护城河已经被很多土堰分割成一片片的小池塘,几名女子坐在土堰上洗衣服。城墙之上两层亭式建筑的钟楼。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浇地

宿县境内多平原,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麦子。城墙之外就是大片的麦田,麦田边上,两名男子正在从水井内汲水灌溉,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为辘轳和木桶,非常原始。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丰收在望

这一年风调雨顺,麦子长势喜人。一名戴着眼镜的穿长衫男子站在麦田中,向摄影师展示麦秆的高度和麦粒的饱满。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收割景象

麦子成熟之后,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到抢收的行列,男人们使用“金刚镰”收割,裹着小脚的女人在旁边“地毯式搜索”一般地捡拾地上的麦穗。不知为什么,这张照片不由让人联想到俄罗斯画家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搬运麦子

一名男子正在使用“金刚镰”收割麦子,另一名男子拉着“网格状的拖车”紧随其后,麦子割下来,可以很方便地放入车中。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装车

“拖车”装满麦子后,便可以拉到等待地头的大车旁装车。这种“拖车”制作的非常巧妙,底部用树枝弯成弧形,一个人便可以在麦田里拖行,十分轻便。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麦田的孩子

天干物燥,麦子在收割过程中会落下很多麦穗。捡麦穗的不单是妇女们的任务,小孩子也会加入其中。图中的小男孩光着膀子,腋下夹着刚刚捡拾的麦子, 很有成就感地看着镜头。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耙地

一个小男孩拖着大竹耙从镜头前走过。从前的人们生活贫困、物质贫乏,对一草一叶都非常珍惜。麦田收割干净后,还有用竹耙子再过一遍,收集遗落的麦穗和麦秆。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休息时光

干活间隙,大家会蹲在田间地头,喝口水,抽袋烟,聊一些闲话,开点小玩笑,消除一下繁重体力劳动后的疲劳感。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农具

他们所使用的“拖车”和金刚镰都摆放在旁边。金刚镰现在已不常见到了,这种工具又名掠子,是一种带网兜的簸箕状工具,边缘处装有一把锋利的割刀。使用时候,农夫一手握着长杆,一手拽着方向绳,一放一拉就可以割下一大片的小麦 。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运麦子

大车装满了麦子后,车夫便牵起缰绳,驾着牲口往村子走去。光着的脊背被夏天的烈日晒得黝黑发亮。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打麦场

打麦场设在村口的空地上,已经有一名男子驾着牲口在麦场里忙碌了。麦场旁边,停放着两辆满载着麦子的大车。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碾场

麦子摊在麦场里,经过烈日的暴晒变得非常干燥,这时候就可以碾场了。农夫赶着牛马拉着拖着石板的石磙反复碾压麦子使其脱粒。旁边一个男子拿着竹扫把,将麦粒和碎麦秸拢在一起,方便碾压。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扬场

待到有风吹过,就能扬场了。农夫用木掀将掺杂着麦粒的碎麦秸高高扬起,利用风力将二者分离开,麦秸比较轻,会飞得比较远,麦粒则会“唰唰”地雨点般落在身边。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统计产量

麦场中间,两名男子正在为计算小麦的产量做准备。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用手工敲打的方式给一捆麦子脱粒。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簸麦

敲打的工序完成后,再利用簸萁分拣麦壳、秸秆等杂物,确保收获的麦粒数量真实。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麦秸称重

一名男子利用杆秤给脱去麦粒的秸秆称重,另一名男子蹲在地上仔细收集着打出的麦粒。

1920年7月的安徽宿州,一个美国人镜头里宿县城外的麦收景象

麦粒称重

将打出的麦粒放在竹筛子里称重,通过计算,便可以得出真实的产量了。从图中小麦的长势看,这一年是一个收成不错的年份。

写在最后:这是小编分享的第二组关于宿县麦收的老照片,前一组是由日本人竹田在1941年7月拍摄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人和美国人将镜头对准了宿县,且都用系列镜头记录下了前后相隔二十多年的麦收景象呢?

看更多宿州地区老照片,请点击下方的《安徽旧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