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导语:

众所周知,秦国经历秦孝公时期实行的商鞅变法,将拖累国家发展壮大的老旧制度废除之后,国力便与日俱增,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得了发展和增强,实力也随之水涨船高,之后逐渐在战国中后期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秦始皇发扬数代先君积累的下来的功业,用武力兼并统一了六国。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然而在当初秦孝公时期推行变法改革,国力正处于上升阶段时,秦国却迎来了当头一棒,遭遇了战败割地耻辱。为此秦孝公被迫归还了辛苦攻占的魏国土地,还将秦国先君打下的河西之地,以及其父秦献公在位时收复的部分河西失地又重新还给了魏国。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将先君辛苦打下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呢?

直接原因刚才也有提及,秦国当时战败,秦孝公这才被迫不得已将本该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归还”给了魏国。说白了秦孝公当时就是不将打下的魏地和部分河西土地割让给魏国也不行,不然魏国还会出兵攻打秦国,到那时秦国不仅要付出伤亡代价,而那些土地也还是会被魏国再夺回去。

其次秦国战败后主动割让、归还土地向魏国求和,也是想缓和本国与魏国之间的关系,而秦孝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秦国的发展需要。因为商鞅全面推行的第一轮变法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秦国接下来即将进入第二轮变法改革。但要想顺利完成第二轮的改革,秦国不仅需要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样外部环境也很重要,甚至比起内部稳定是有过之而无及。

如果秦孝公不割地归还给魏国,签订盟约,那么丢失旧都安邑,以及固阳等数座城邑的魏国必定会起兵攻秦。那么秦国变法改革所需的稳定外部环境就会被打破,而造成后果必然会影响到秦国的第二轮变法,甚至是打断,并破坏秦国经过第一轮变法改革后建立起来的优势,导致秦国再次进入衰败局面。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最后则是秦国当时的实力还不及魏国,如果不向魏国求和,那么在魏国的继续攻伐下,秦国获胜的概率很小,很大可能还会被魏国再次打败。倒不如先归还土地,稳住魏国,从而争取时间赶快进行第二轮变法改革,等国力、实力大幅提升后,还怕没有和魏国交手的机会吗!

而造成秦国战败割地讲和的关键原因有三点:一是秦国刚完成了全面变法预案《垦草令》,以及在国内正式实行了第一轮变法,而改革成效还不错,秦孝公就想跃跃欲试东进;二是秦孝公太过着急收复河西失地,从而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目标;三是经过变法改革,国力处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秦国忽略了魏国还是战国初期天下第一强国的事实。

说的直白点的意思就是,当时经历变法改革,稍有起色的秦国还不是中原霸主魏国的对手,但跃跃欲试的秦孝公就想趁魏国刚经历桂陵惨败而偷袭夺回河西失地,以及从魏国身上薅点好处,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又将夺下的魏地,以及先君打下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

接下来带大家详细了解秦国和魏国关于争夺关中河西之地的反复交锋过程。

河西之地概述

河西之地并不是指汉朝之后的河西走廊,虽然两者地理位置较为靠近,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区。河西走廊大致位于今甘肃西北部及附近一带,是一个斜向的狭长地带,而河西之地位于北洛水(也称北洛河,为黄河和渭河的支流)向东和黄河“几”字形的西面之间,地跨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渭河平原。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由于此地依山傍水(黄河、渭水、山西吕梁山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故而河西地区在古代时的农业相当发达。同时河西之地在春秋时期也是秦国和晋国两国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秦晋两国为了争霸也在此地发生了多次大战。

“白狄与君同州(古雍州),君之仇雠。”《绝秦书》(晋国致秦国的绝交国书)

不过河西之地最初并属于秦国,也不属于晋国,而是和秦国同居雍州的白狄部族的故地。

后来在春秋中期,约公元前550年前后(秦景公在位时期,秦穆公四世孙),居住在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的白狄部族由于受到秦国逼迫,加上同时期晋国实行的和戎政策吸引,于是便向东迁移至黄河以东的河东地区(今山西、河北石家庄一带),后来的中山国便是由白狄部族中的鲜虞氏一支所建。

自此黄河西岸的河西地区完全归秦国所有,而秦国为了东进中原,参与中原争霸,早在秦穆公时期就与遏制秦国东出争霸的晋国展开了争霸战争,故而秦国和晋国在两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河西地区先后爆发了数次大战,比如秦晋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崤之战”就发生在河西地区。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后来秦国的河西地区被从晋国分裂独立出来的魏国以武力尽数吞并,故而秦国先祖打下来的河西地区在战国初期又成为了魏国的西河郡。之后秦国为了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失地,继晋国之后,又与魏国在该地发生了数次大战,称为“河西之战”,也称“秦收复河西之战”,而收复河西失地也是秦献公和秦孝公父子二人在位时的意望。

秦国河西地区被魏国尽数吞并

赵、韩、魏三家分晋后(此时三家还未正式被周王册封为诸侯),其中魏氏魏桓子(与韩、赵两家一同攻灭晋国智氏,后初步瓜分晋国)之孙魏斯(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在战国早期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李悝变法,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变法),为此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早图强崛起的国家。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史记》

同时期位于中原西部的秦国却因内部权力之争,国君之位几近更迭,结果导致卿族世家权势过于强大,大臣专权,有点类似于晋国六卿把持军政大权那般,为此秦国朝局不稳,日渐衰败。而经过变法改革发展起来的晋国魏氏家主魏斯却将发展方向定为了西面的秦国。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史记》

在秦献公之父秦灵公在位六年时(公元前419年),魏斯便出兵在秦国河西地区的少梁构筑了进攻秦国的前进军事基地,便于屯兵储粮。虽然秦国当即就发兵攻打筑城的魏军,但结果被击败,只好沿着黄河岸边修筑工事,以阻止和防御魏军向西扩张。

“文侯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十七年,子击西攻秦,筑雒阴、合阳。”《史记》

数年后,魏军待一切战前准备完毕后,便于公元前413年,正式向秦国河西地区发起了进攻,大败秦军,冲破了秦国构筑的西河防线,攻占了繁、庞两地。随后魏斯启用吴起为将,直扑秦国河西地区腹地,关中渭河平原的咽喉郑地,攻取了临晋、元里等数地,并在该地修筑城池。

之后吴起带兵继续深入河西腹地,秦军不敌,被迫退守至北洛水以西,沿河构筑工事,以抵御魏军继续向西扩张。次年魏斯之子魏击(魏武侯)率军又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的雒阴、合阳等地,同样在该地筑城屯兵驻守。自此魏国彻底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历时十余年),并设立西河郡,首任郡守由魏斯任命大将吴起担任。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此后秦国多次发兵进攻西河郡,意欲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失地,但在吴起精心挑选训练的武卒军队下,秦军数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还在阴晋之战中遭遇大败,不仅没有夺回河西失地,还引起了中原诸侯的鄙视。

秦献公夺回部分河西失地

直到未能继位,早年流亡在外的秦献公回到秦都雍城夺回君位之后,秦国才对魏国发起的军事反击中获得了胜利,从而初步改变了秦国自春秋中后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并开始由弱逐渐转强。

秦献公回国即位后,便立志要收复先君打下的河西之地,但日渐衰弱的秦国根本不是已经成为中原霸主魏国的对手。秦献公为了改变秦国的衰败局面,于是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废止秦国实行数百年的人殉制度,争取民心;编制户籍,最大限度调动全国的人力资源;推广县制,军政合一,加强集权,以及建立商业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

为此秦国在秦献公的治理施政下,拉住了衰败之势,而秦献公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也为其子秦孝公之后重用商鞅,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秦献公还修建了军事性质的陪都栎阳,目的就是为了便对魏国展开军事反击,收复河西失地。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魏惠王五年,与韩会宅阳。为秦所败。”《史记》

在国力得到一定提升之后,秦献公便积极备战,于即位十九年时(公元前366年),乘魏、韩两国会盟后,联合出兵图谋周室时,出兵在周都洛邑附近的洛阴地区大败魏、韩两军。两年后,秦献公又向东发兵攻打魏国西部地区,在石门一战歼灭魏军六万,获得了秦国在战国时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胜。

“献公二年,城栎阳。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史记》

一年多后,秦献公又率军进攻魏国西河郡的少梁邑,再次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将公孙座,占领了繁庞。在多年努力下,秦献公终于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不过其子秦孝公即位之后,又将收复部分失地相让给了魏国。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秦孝公战败,被迫将部分河西土地“归还”魏国

秦孝公即位后,继承父亲遗愿,同样要收复河西失地,并以恢复先祖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为此秦孝公在即位之初就颁布著名的《求贤令》,只要有人能献策献计使秦国变强,秦孝公便给予其高官厚禄,列土封疆。即位同年,秦孝公就出兵围攻陕城,意图切断魏国新都大梁城与河东之地的联系,但未能成功。

“孝公元年,出兵东围陕城。卫鞅西入秦,见孝公。”《史记》

不久后,侍奉于魏相公叔座的魏之附属卫国人公孙鞅闻令西行入秦,最终以“富国强兵之策”打动了秦孝公。于是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卫鞅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

在全面变法预案《垦草令》和第一轮正式变法实行后,秦国的农业得到了发展,加上统一税租制度和个体小家庭制度的推广实行,为此扩大了秦国的赋税和兵役来源,直接提升了经济实力。并随着“军功爵位制度”的确立,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得了增强。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在国力得到增强后,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在与楚国联姻和会盟中原诸侯后,便开始寻找时机东进出兵。在第一轮变法实行的两年后(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攻打魏国的附属卫国,引起了魏国干涉,故而出兵包围了赵都邯郸,为此秦国迎来了东出时机。

“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史记》

“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十年,卫鞅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史记》

秦孝公于同年趁三晋联盟内部瓦解之机,派军偷袭魏国西部地区防线的重要据点元里,歼灭魏军七千余人,收复夺回了与魏国河东地区隔黄河相望的少梁邑,为之后秦国继续东进出兵奠定了基础。此时胜利也得益于魏国正值中原战事,无暇西顾秦国。

两年后,秦孝公又乘魏军在桂陵之战败于齐国之机,再次出兵东进,命卫鞅直接率军东渡黄河,包围了魏国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魏守军投降,进而又包围了固阳,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并企图切断魏国河东地区与新都大梁之间的联系。然而秦孝公却忽视了魏国还是当时天下国力、军力仍是天下第一的事实。

“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二十一年,与秦会彤。”《史记》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面对秦军西侵,魏惠王当即就派军支援西线,修筑崤山长城以阻止秦军继续东进,并开始陆续与东方诸侯结盟讲和。在中原局势稳定之后,魏惠王便立刻调集军队向西侵的秦军发起了反击,于公元前350年夺回了安邑旧都,随后又集中兵力将秦孝公困在了固阳。

最终秦孝公在卫鞅的建议下,在彤地与魏惠王会盟讲和,将已经攻占的魏地和部分河西土地又归还给了魏国。这也是本文讨论的主题,秦孝公为何要将先君打下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从上文叙述来看,秦孝公将河西之地拱手让给魏国是迫不得已,也是忽视强盛魏国所导致的结果。

不过对当时的秦国和秦孝公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面对魏国仍是天下第一军事强国的事实,秦国还地向魏国求和会盟也是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损失,毕竟秦孝公即便不还地讲和,魏惠王也可以派兵再次收复这些地区,甚至继续向西攻打秦国本土。

其次秦国即将开始进行第二轮变法改革,只有保持稳定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对外关系,才能顺利实行,秦孝公还地求和也是为了稳定秦国与魏国的外交关系,从而为第二轮变法争取时间,以及保存第一轮变法提升的国力和实力。毕竟只有秦国变得强大,日后才有收复河西失地,洗刷旧耻的机会。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秦徙都之。东地渡洛。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史记》

之后十年时间内,秦孝公再未向魏国用兵,一心放在的内修之上。与魏国讲和同年,秦国便开始正式实行第二轮变法,同时秦国为了便于向东发展,开始营建新都咸阳,逐渐向北洛水以东扩张。

在十年后的公元前340年,内修完毕的秦国再次迎来一个利于攻魏的契机。魏军武卒主力在马陵之战又一次被齐军大败后,秦孝公便趁机命卫鞅进攻魏国的西河郡,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子卬,偷袭大破魏军,获得大胜,将土地扩至黄河流域,卫鞅也被封为商君。次年,秦军又于岸门之战中再次击败魏军,不久后,秦孝公去世。

此时魏国继桂陵、马陵两战大败后,导致吴起训练武卒主力几乎伤亡殆尽,为此魏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根本性削弱,不仅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还在周边诸侯的不断进攻下,开始走向了没落。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

在此消彼长之下,内修完毕,国力大幅提升的秦国已经不用再担心逐渐衰落的魏国。如果秦孝公能在位久一些,彻底完全收复河西失地的愿望也就不用落到其子秦惠文王时期来完成了。

秦惠文王彻底收复河西失地

秦惠文王即位,在巩固权力和地位之后,便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东进攻打魏国,收复河西失地。而不断衰落的魏国由于自身力量不能抵抗秦国,为了避战,久主动将河西之地的阴晋归还给了秦国。但已经发展变强的秦国又怎么会放弃先君打下了河西之地呢!

“惠文君六年,魏纳阴晋。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史记》

秦惠文王于魏国还部分河西之地的次年,便大举发兵攻魏,于雕阴之战大破魏军,魏国最终不得不将黄河西岸剩余的河西之地尽数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国彻底收复了河西地区。而且在秦国的攻势下,魏国又于两年后割让了上郡十五县,为此秦国在黄河东岸的河东地区建立了东进基地,最终在战国末期攻灭吞并了魏国。

结语:

秦孝公割让秦国先君打下的河西之地是迫不得已,不过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以秦国当时的实力距离中原霸主魏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不向魏国割地讲和,面对魏国战力强大的武卒兵锋,秦国还是无法保住已经攻占的魏地和先君打下来的河西之地,也无法继续实行第二轮变法改革。

如果国内守旧贵族再趁机作乱,那么在内忧外患之下,甚至会破坏秦国第一轮变法所建立起来的优势,再次回到衰落局面。面对这些有可能发生的事实和变故,秦孝公割地求和,丢卒保帅,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才是上上策!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