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家庭自助机制建立最关键
导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近日,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青少年抑郁症家庭自助书《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本书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临床心理学家杨意,她在书中指出,抑郁症有着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成因,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更不能粗暴地理解为“你就是懒”,希望通过此书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助力父母用科学、务实、可持续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抑郁症。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为24.6%,高中生中达到重度抑郁程度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北京大学一项有关中国家庭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每4个中国家庭中约有一个家庭的儿童或青少年有患抑郁症的风险。
有些孩子正在经受着抑郁症,更多的虽然尚未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出现部分症状,若不积极干预或干预不力,容易导致抑郁症发作。儿童期、青少年期发作过抑郁症,在成年期容易复发,而且会伴随职业、社交、身心等多方面功能受损的严重后果。所以,抑郁症的干预及预防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人生轨迹。
治疗抑郁症除了需要药物治疗、专业心理治疗师介入,父母所提供的核心人际关系支持系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父母并不了解抑郁症,面对孩子的问题,会本能出现“不接受”“害怕”等抗拒式反应,从而加大孩子抑郁症康复的阻力。“很多家长不相信孩子抑郁了,以为孩子只是压力大,有点不开心而已。”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结合了杨意博士多年来的执业案例,国际前沿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数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和预防。第一大部分主要讲解了抑郁症发生后应该如何干预,回答了父母最为关心的五大问题: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症?面对孩子患抑郁症,父母需要做哪些反思?如何去理解抑郁症的孩子?如何去帮助抑郁症的孩子?如何应对孩子的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图?第二部分则从预防的角度,从良好的关系建立、稳定而正面的情绪引导、积极而务实的认知培养、改善问题的行为、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五个方面,教会父母通过积极的亲子关系和亲子互动,把一切可能诱发抑郁症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杨意指出,中国文化更为重视“面子”,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对于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抱有负面、刻板的印象,这对于年龄幼小或者正处在青春期、社会情绪系统发达而认知控制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的青少年,带来的压力更大。因此,父母通过科学、系统的抑郁症知识学习,建立起家庭自助系统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