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导语:

序言:

巴蜀,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地域上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交通极其不便,李白曾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文化上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

在先秦时期巴蜀二字就已经成为了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关于这两地的政权具体起源何时,已经没有了确切的答案,传说中巴人的祖先是后照,而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巴蜀之地对于中原来说都是独立的,毕竟交通受阻,和外界的交流也有困难。

不过根据考古发现,殷商至西周时期,蜀人与黄河流域的民族已经有了文化交流,或许从此时起,巴蜀文化已经积极向中原文化靠拢了,但它却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拥有了自己的“特色”。

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而获得新的发展时期是在秦之后,也正是因为秦国吞并了巴蜀,正式把其纳入了华夏的文明圈,导致了巴蜀地区也成为了一处古代封建王朝的必争之地。

但在秦并巴蜀之前,巴和蜀是各自独立的,那么秦并巴蜀两地之后为何却在地域相近同一块地方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

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向秦惠王时,他似乎再说:分治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本篇笔者就和您聊聊,秦并巴蜀为何会选择分而治之,不过我们还得从一场辩论赛说起。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锦绣巴蜀

司马错和张仪的辩论。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总会被忽视的秦国名将,他的一生很低调,不过却为秦国立有大功,不仅灭了蜀国,而且之后又平定了此地的叛乱,此外还与白起一起夺取了魏国61座城池,《资治通鉴·周纪》记载: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而就伐蜀的问题上,司马错那是相当有战略眼光,至少要比张仪看得远,因为他的目标并不是巴蜀两地,而是它们背后的楚国,即“得蜀即得楚”,《史记·秦本纪》记载: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由此可见,后来秦国对楚国的蚕食和打击,也正是从巴蜀之地向外扩展的。

那么既然巴蜀之地如此重要,司马错为何还会与张仪为秦国下一步的作战目标而在秦惠王面前进行辩论呢,难道张仪和秦惠王都看不出此地是战略要地吗?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影视中的张仪

其实,还真没有看出,因为当时的巴蜀之地很偏僻,张仪认为出兵攻打巴蜀,那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即“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意思是说出兵进攻蜀国,不仅会让军队疲惫和百姓劳累,更不会成就什么威名,当然也谈不上能得到什么利益,所以张仪建议攻打韩国。

张仪的作为纵横家,那嘴皮是一流的能说,被他忽悠过的君主,那是可以串成一串,但是在战略上明显和司马错差了一大截,当司马错听到了张仪的论断,当即进行了反驳。

司马错认为: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意思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这会招致天下诸侯唾弃,当然也未必能得到好处,而且还背负了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诸侯都不希望被攻打的地方,这是极其危险的。

司马错的这种论断对吗,当然对,因为秦惠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虽然强大了一些,但还不具备横扫天下诸侯的实力,而且周天子虽然已经势微,但依然还是诸侯名义上的共主,如果这样做,那秦国会立即成为山东所有诸侯的共同大敌,如果诸侯合而攻秦,那么秦国将危如累卵。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秦国士兵

秦惠王是个明君,他听了张仪和司马错的言论,自然知晓究竟谁的主意更好,所以他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趁着“巴、蜀相攻击”的有利机会,起兵伐蜀,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秦国并了巴蜀两地,而后秦国更强,正如《战国策·秦策》记载: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这里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关于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出现于《战国策》,后来也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张仪列传》,所以《史记》中也有关于这段辩论的记载,上文引用笔者暂以《战国策》为主,不论。

秦国对巴蜀两地的分而治之。

以秦攻之(指代巴蜀,笔者按),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战国策·秦策》

战国中期强大起来的秦国,对巴蜀两地加兵,那是一点悬念都没有,根本也没有任何阻力,正如上述司马错的所说,秦攻巴蜀如豺狼逐群羊,这只是军事上的容易,但想要完全平定一个地方上的政权,仅仅凭借武力是不够的,因为巴蜀两地的旧贵族对于秦国的“占领”是不服的。

不过,秦惠王并不慌,因为他有具体治理的对策,其一,又在当地逐步推广郡县制,实施直接控制,,其二,是分封当地的旧贵族,借助巴蜀旧贵族的影响力实行间接控制,而这两种对策,在巴地和蜀地具体实施时也有不同。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巴蜀风光

那么在巴蜀两地秦国的分治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笔者来进行具体分析。

先说巴地。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以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意思是秦惠王吞并了巴中之地后,以巴氏作为蛮夷的首领,并且让这些首领世代娶秦国的女子为妻,并且赏赐了当地百姓了爵位,爵位为不更,如果民众犯了罪可以用爵位来抵销罪责,巴地的首领还需要向秦国缴纳赋税,每年两千零一十六钱,三年再出一次义务税,税钱为一千八百钱。

此外,秦国在收复了巴地之后就设置郡县,根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赧王元年,置巴郡,治江州。

再说蜀地。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史记·张仪列传》

这是说,秦惠文王出兵伐蜀,打下了蜀地之后,就把当地的蜀王降为侯,并且为蜀侯安排了一个丞相陈庄,负责监视蜀王的一举一动,在这之后,蜀地又爆发了几次叛乱,不过都被秦国平定了,之后才在蜀地设置郡县。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古蜀特色

此外,《华阳国志·蜀志》又记载:(蜀地)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也就是秦国为了控制蜀地,还往蜀地迁进了秦人,以此来削减蜀地反秦的情绪。

由上述秦惠王在巴蜀两地的治理情况,我们可以得知,秦对巴地的治理那是要比蜀地宽松灵活,如果要用“大棒萝卜”来做个比方的话,那就是给巴人的是萝卜,而给蜀人的则是大棒,那秦国为何要对巴蜀两地进行分治呢,这就要说说秦国的战略目标了。

秦国进行巴蜀分治的战略目标。

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从上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秦国取巴蜀两地的动机,不单单是因为巴蜀两地为世仇,可以从中获利,也看重了这两地的富饶和便捷的水路交通,更是为了灭楚兼并天下。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位于巴蜀之地的长江三峡风光图

但是秦国看重的巴地和蜀地的具体优势却不同,说白了秦国看重的是蜀地的富饶与巴地的劲卒和地理位置,分而治之,就是为了发挥这两地各自的优势,从而把巴蜀两地建成稳固的战略要地,最终实现灭楚和天下大一统的目标,而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点,下面笔者进行具体分析。

巴蜀两地的敌对关系。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秦国可以轻而易举的收服巴蜀两地,那并不是秦国强攻的结果,而是巴蜀两地相攻,都请求秦国来帮助自己,正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苴(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所以秦国打着解决争端的幌子,对巴蜀两地来了个一锅端。

纵观先秦时期巴蜀两地的历史,那是绝对是仇人般的存在,两地是水火不容的,所以秦国同时灭了巴蜀两地,又为了不使巴蜀两地联合反叛,所以秦国采取了拉拢相对较弱的巴人来压制较强的蜀人的策略。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出土的巴蜀文物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得巴蜀两地的矛盾更为激烈,而且用巴人消耗蜀人,不仅削弱了巴地的劲卒,而且有效地打击了蜀地的叛乱,不得不说,这是一步绝佳的好棋。

蜀地的富饶。

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紫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可以说是良田千里、物产丰富,所以这地的富饶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想要真正把蜀地纳为己有,并不是通过一次战争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在该地推行循序渐进的政治制度,从而让蜀地从根本上融入秦国,这就决定了秦国在蜀地先实施分封制再向郡县制过渡的必然性。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蜀地夕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推行的并不顺利,蜀人又进行了多次的反抗,这进一步催发了秦国对于该地的统治政策是相当严厉的,只要蜀人不听话,那么伴随而来的就是大棒政策,而在镇压蜀地的叛乱时,巴地的劲卒也贡献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巴地的劲卒和地理位置。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秦国看重的是巴地的劲卒,无论是利用巴人平蜀还是后来的利用巴人征楚,勇猛的巴人,是秦国积极拉拢的对象,但是让巴人心甘情愿为秦国卖命谈何容易,所以秦国在该地采用的政策是攻心为主。

无论是让巴人的头领迎娶秦女,还是对巴人赏赐以“不更”的爵位,亦或是对于巴地征收低廉的赋税,还是在巴地推行更为先进的郡县制,都是秦国对巴人进行攻心战的手段。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秦国士兵

那么巴地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势呢?如果拿出一张古地图,我们就能发现巴地紧锁长江的咽喉,如果走水路顺江而下,那么就可以直捣楚国的腹心之地,此地对于进攻楚国,那是绝对的捷径,后来秦国数次进攻楚国,巴地的地理优势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秦国对于巴地的治理,从一开始就打好了算盘,这就导致了对于巴地的治理政策始终都是以“温和”为主基调,毕竟让巴人彻底融入秦国,才不会有后顾之忧,也正是因为此,相比较蜀地的数次叛乱,巴地却鲜有这类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秦并巴蜀两地之后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在秦惠王时期,这种分治也是最好的选择,不仅收复了巴地劲卒为秦所用,而且拥有了蜀地的富饶,更占据了将来灭亡楚国完成大一统的战略要地,可以说,这种巴蜀分治实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

当然,秦惠王采取的这种治理政策,并不完全是从战略目的上考虑的,巴蜀两地当时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导致秦国对两地分而治之的重要原因。

秦并巴蜀两地为何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秦惠王:分治是最好的选择

巴蜀文物

秦灭巴蜀两地时,蜀地的农业经济相对发达,正如徐仲舒在《论巴蜀文化》中指出:(蜀地)已经跨越了部落组织形态而进入国家形式了,而巴地依然处于原始部落联盟的高级阶段,这也就是说,蜀人要比巴人难以征服,所以秦国在巴蜀两地的分治政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也正是因为秦国在巴蜀两地的分治取得了重大成效,这导致了秦国的综合国力呈现出了一个跳跃式的增长,所以也可以说,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并巴蜀之地,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论巴蜀文化》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