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行礼拜师
导语:
“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高士咏·项橐》吴筠
教育是文化传承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足以影响文化传承的进行。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不仅可以为一个民族的传承增添许多助力,更是关系到这个民族日后的发展。
而提到教育,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摒弃了身份的桎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通礼法、明事理,为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孔子本身也是一个极为喜欢学习,而且言而有信的人。他曾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个七岁的孩童答案,让孔子赞不绝口,之后还拜这个小孩为师,因此还传出了一段佳话。
这位七岁的孩童,便是项橐。
01 神童项橐如今的人们,都喜欢将那些年纪虽小,却有超凡学识或者能力的孩子称之为“神童”。
然而神童之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可以称之为最早的“神童”之一,后人更是一度将他的名字,当成了“神童”的代名词,就算是孔子也曾拜他为师,这个人便是项橐。
《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
关于项橐的“神奇之处”,自他出生便有。许多名垂千古的人,他们出生时便伴有异象,比如女帝武则天,她出生时便天有异象;汉武帝的母亲,在怀他之时也曾“梦日入怀”。
而项橐出生时的异象,则在于他的脐带。
相传项橐出生之后,他的脐带无论如何也剪不断,她的母亲尝试了许多办法。
但是他的脐带就像是坚不可摧一样,没有断裂分毫。最终她的母亲还是在使用了茅草之后,才将他的脐带割断的。
随着项橐一天天长大,他的母亲发现他的脸像是个正正方方的口袋,因此便以当时的口袋“橐”来为其命名,取名项橐。
幼时的项橐,虽然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正规的启蒙教育,却常常能够语出惊人,问出一些连大人们都解答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涉及了当时无比匮乏的自然科学。
比如“打擂的原因?季节的更替规律?”等等。
在那个人人都为衣食用度而发愁的年代,几乎没有人会考虑这样“深奥”的问题,更别说一个区区的孩童了。
不光如此,就连大人们偶尔向他提出的问题,他纵使没有过多的学习,也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将答案阐述出来。项橐的聪慧,震惊了许多人,他也因此被称之为“神童”。
02 偶遇孔子项橐七岁时,一日在自家门前玩耍,正巧碰到了带着弟子游学的孔子。
孔子无意间看着项橐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画,一时间便起了好奇之心,想要看看这个孩童究竟在画什么,于是便来到了项橐的跟前。
等他凑近一看,项橐画的竟然是一座城池。由于角度正好相反,孔子也想看看项橐所画的,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池,于是他便迈步从画上跨过,来到了项橐的身边。
谁知项橐看到孔子的举动,十分的气恼,张嘴便问道“你这老先生真是无礼,我正在这作画,你却突然跨了过来,而且我明明已经画好了城门,你为什么不从城门走过来,而是要跨过它呢?”
孔子听后,便觉得好笑,原来项橐生气的点,是因为他没有走那个所谓的“城门”,于是便向项橐说道“你的城门太小了,我怕把他踩坏了,才没有走。”
本来孔子的这句话,只是想逗一逗项橐的戏言,没想到项橐听后却认真地思考起来。
随后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城门本来就是给人走的,不过你说得对,小的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这样的大人得走大的城门”。
话罢,他又拿着树枝在那幅画的上空随手一画,接着便对孔子说道,“我又画了一个大的城门,请大人从这走吧!”
孔子听后大为称奇,他想不到一个年幼的小孩,居然会有如此精妙的思维,于是便跟项橐攀谈起来。
03 孔子拜师在与项橐攀谈过后,孔子越发觉得这个小孩十分聪慧,于是便起了考一考他的心思,两人更是立下约定,谁如果没答上来对方的问题,便拜另外一人为师。
项橐问道“老先生,请问何为无鱼之水?何为无枝之花?何为无烟之火?何为无叶之树?”
听完项橐的问题后,孔子不仅眉头微皱,他虽然博学广闻,所读书籍不计其数,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于是便坦然地承认,谦虚地向项橐请教,项橐微微笑着说道“井水中就没有鱼,雪花就没有枝杈,烟火就不曾冒烟,至于没有叶子的树嘛,冬天的许多树都没有叶子啊!”
孔子听后,不禁恍然大悟,这些答案都是平时生活中所常见的景象,然而他却往往将这些景象所忽略,而一个七岁孩童,却能将这些景象记住,并且观察得如此仔细,他也不由得从心中赞叹。
不过博学的孔子自然也不会轻易认输,于是便也向项橐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辰?”
他本以为项橐一定回答不上来如此刁钻的问题,可谁知项橐仅仅是低头思考了片刻便回答道。
“无论多少星辰,都只会在夜晚出现,夜晚一旦过去,星星便就看不见了,因此这天上的星星,也只有一日夜。”
项橐的这个答案再次将孔子所震惊,天上的星辰不计其数,谁也无法准确地打出来星辰的数量。
但是项橐从一开始就没有星辰的数量上开始思考,而是直接从星星出现的自然规律上进行作答,这个答案虽然没有说出数目,但是却是个完美的答案,丝毫挑不出来错误。
孔子觉得,项橐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的智慧,并且对生活中的自然之道有着深入的理解,日后的成就定然非比寻常。
况且如果说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方面,孔子对于项橐则也有不及,二人之前的赌约,又是孔子提出来的,此时自然不好反悔,于是便恭敬地拜小项橐为师。
后世,韩愈《师说》曾提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而孔子无疑是“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的先行者。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事情,造就了一段佳话,人们也纷纷被孔子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矣,而像孔子这样,不仅有教无类,同时还不耻下问的教育家,更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