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
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被精准背刺的大学生真的错了吗?
问: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被精准背刺的大学生真的错了吗?
答:
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把它归咎于某个群体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一定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镇做题家”、“孔乙己”,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大学的盲目扩招,另一个是观念。
先说一下大学的盲目扩招,从1999年开始,大学开始了扩招,国家也不在为大学生包分配工作。我国那时候,也需要大量的理工类人才,这一轮扩招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理工类人才,不能忽视他们对我国建设的贡献。可这样也导致一个后果,文科类大学生难找工作了。为啥文科类难了呢?发展中国家为文科类提供的就业机会太少了,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也不会实际考虑什么以后得就业,大部分是职能型岗位,可替代性太强了,进入体制内的还好,至少不担心失业,体制外的大部分是今天这打打工,明天那打打工。还有一个,短期内也创造不了什么财富,生活压力一上来就着急了,没啥技能想挣大钱太难了。文科类就业相对容易的是名校的,但这些人被社会毒打久了,也会抱怨自己挣得不如理工的。说白了,有一门技术就业永远容易,最怕文科假大空的专业,最难就业的就是这批人,体制内进不去,体制外不稳定。
再说一下观念问题,还有一类群体,就是技工,这部分人大多是被考大学分流出去的,随着技术增长,挣得真的不少。可社会地位一直不如什么体制内,大型央企国企的,没办法,总有一部分人喜欢找优越感。80、90后父母,基本也不能接受孩子上不了大学这种事,最后实在不行了,才会认了。技工社会地位的提高,我个人觉得也是时间问题。
总之吧,上了大学的文科生最难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薪资以及可替代性不如理工生和技术生,天天嘲讽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孔乙己”的也是这部分居多。不管学什么,都离不开就业,有一门吃饭的技能才是立身之本,社会地位啥的,在没钱养不起自己和家人的时候,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