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反,还能继续做平西王吗?
答:
即便吴三桂不反,恐怕想继续平平安安地做他的平西王也不太可能,因为削藩势在必行,削藩后,诸侯王没有好结果。
01
吴三桂被封平西王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吴三桂具有很雄厚的家庭背景,这与李自成大不相同。他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的外甥。崇祯帝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李自成从小就是个牧羊人,1629年参加了明末农民起义,因为勇猛有胆识,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成为闯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当初,明朝面临覆灭的命运,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崇祯帝诏征天下勤王,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吴三桂抵达山海关,准备西进京畿,听到崇祯帝已经上吊自杀。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失去了依靠,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他游离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企图进行投机。
李自成多次招降,吴三桂犹豫再三,曾一度打算投降李自成。后来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
吴三桂腹背受敌,为保护家人,就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四月,李自成率领六万大军进攻吴三桂把守的山海关。吴三桂继续玩弄假投降的把戏,但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当时的军事对峙估计不足,失去了进攻吴三桂的最佳时机。等到得知吴三桂是假投降时,才与之交战。尽管击败了吴三桂,但没能彻底将其消灭。
多尔衮答应了吴三桂的求助,但坐山观虎斗,并没有及时出兵相助。等到李自成与吴三桂两败俱伤时,接到吴三桂第二次求援信后,迅速出兵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机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让其彻底投降了清朝。
两军联手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李自成下令撤退。
李自成逃回京城,仅剩三万余人,于是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族大小三十四口,次日逃亡西安。
清军入关后,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北京。清朝定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有说法认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因为陈圆圆之故反叛李自成。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吴三桂利用李自成与多尔衮之间的势力,背后有更大的企图。
02
吴三桂镇守云贵,成为掌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势力。
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但依然与明朝的残余势力眉来眼去,对南京福王政权表示:
"不忍一矢相加遗"。
与其他降将不同的是,吴三桂还拥有一支自己独立统帅的军队。在与明朝残存势力勾勾搭搭的同时,继续与清军配合,进攻李自成的余部。
清朝对吴三桂优宠有加,但只是利用其对李自成的仇恨,借助其军事力量对付李自成。对于吴三桂心里那点花花肠子,存有疑忌,并没有授之于太大的事权。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了云南,清廷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又以吴三桂出师缅甸、擒杀桂王之功,进爵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娶了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吴三桂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吴三桂的权力和声望达到了顶峰。
03
吴三桂与清廷矛盾激化的过程
清朝廷对于吴三桂宠遇日隆,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彼此之间都心照不宣。
在吴三桂的权势达到鼎盛之时,与清朝中央政权的矛盾开始激化。在云贵,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的平西王。
当初,明朝灭亡后,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在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监国,后即皇帝位,改次年为永历元年。
朱由榔依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攻占云南,朱由榔逃亡缅甸,被缅王收留。随后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朱由榔交给了吴三桂,次年在昆明被绞死。
在吴三桂绞死永历帝朱由榔之后,清朝便着手裁抑吴三桂的权势。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平西大将军的印绶,接着又诏令:
"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
也就是取消了平西王吴三桂的人事任命权,将其收归中央。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表达自己无心反叛的心迹,上疏请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这是在试探朝廷的意图,但清廷也没客气,借机下令云贵两省督抚直接听命于中央。
同时,清廷还剥夺了吴三桂的司法特权:
"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
也就是说,平西王藩下有人逃亡,就交给有司审理,吴三桂不能再干预。
从这里看出,平西王吴三桂已经进爵亲王,那可不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是具有军事、人事、司法等专断大权的藩王,掌握重兵,独揽云贵一切事务。
清朝已经坐稳了江山,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不必说异姓诸侯王,即便是同姓诸侯王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中央政权时也会被铲除。
吴三桂的处境可想而知,作为一代枭雄,他也清楚得很,更不想坐以待毙。
于是,吴三桂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由,扩军索饷以报复朝廷,吴三桂与清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公开化。
04
清廷开始削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奏请归老辽东,康熙趁机做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随后,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样画葫芦。
形势所迫,吴三桂也假惺惺的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
但朝廷对于吴三桂的意图非常清楚,认为他与朝廷对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于是,康熙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而且派遣专人到云南,专门督办撤藩事宜。
吴三桂得知朝廷撤藩已定,就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号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吴三桂经营云南多年,造反之初进展顺利,原三藩势力纷纷响应,很快占领云南、贵州及湖南衡州。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在衡州改元,称为“周王元年)。
经过几年与清廷的对战,吴三桂深感兵力、财力严重不足,其各地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各有图谋。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
由于衡州天气酷热,加之战事不利,吴三桂着急上火,不久就挂掉了,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
其孙吴世璠继承皇位,勉强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结束。
纵观整个过程,吴三桂自始至终就没有与清朝彻底尿到一个壶里去。清廷自始至终也清楚吴三桂的心思,更何况历朝历代都是先封王、后削藩,这是必然的套路。而且削藩都是很残酷的事情,几乎没有能够侥幸逃脱被诛杀的命运。作为异姓诸侯王,吴三桂即便不造反也不会得到善终。既然如此,还不如放手一搏。打不过人家,愿赌服输,死得也有尊严。
这是从个人利益选择来看,对于社稷黎民来说是另一回事。
看一下另外两藩的情况吧。
清廷下诏撤藩,靖南王耿精忠就反了,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与吴三桂合兵进入江西。后被清军镇压,遂即投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诏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或许是耿精忠参与了造反才被凌迟,但即便不造反,康熙在平定吴三桂之后,未必就善待他。如果康熙有那个境界,耿精忠已经投降,对清朝已经没有了威胁,为何不大度一些呢?那样是不是更显得仁德呢?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夺取了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不久病逝。
康熙闻讯,就给了一个“敬”的谥号。但由于其子反叛,尚可喜也没有善终。
吴三桂把持云贵、尚可喜坐镇广东、耿精忠控制福建,整个南方控制在三个异姓诸侯王手中,清廷针插不入,岂能长久无视?
史实也证明,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并没有真心归顺朝廷。如果不是尚之信造反,清廷如何清楚尚可喜是忠于朝廷的呢?吴三桂、耿精忠请求撤藩是个阴谋,难道清廷会相信尚可喜的撤藩不是阴谋吗?
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的结局,就是一起铲除掉。
从康熙逐步解除吴三桂的军事、人事、司法权来看,如果吴三桂听之任之,接下来就是光杆司令,毫无抵抗能力。
你说无心反叛,谁会相信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除掉你,总会找到理由。
正如康熙决定撤藩时所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吴三桂面临的局势也是:反也被杀,不反也被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在豹眼看来,不管吴三桂是否造反,结局没有根本区别,最终一样会被杀掉。这在历史上屡屡如此,所有帝王都一个套路,几无例外,难道就吴三桂能够豁免吗?
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不存在幻想也就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