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答: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以制作严谨著称于世,片中许多有趣的小细节耐人寻味,比如片中枪炮、甚至坦克汽车的音效全部来自二战真实的家伙事儿。许多细心的朋友会留意到,影片从头至尾美军的M1钢盔带子没有一个好好的系在下颚上,看上去似乎有违风纪、有碍观瞻,其实这一点恰好是符合史实之处。
细节1:片中M1钢盔带子为何都盘在帽沿上?
战争初始,军部对M1钢盔的配带及保养给出了许多天条,比如严禁使用钢盔烧水、做饭、涮火锅,并反复警告士兵,这样做会严重影响钢盔的性能,但大多数人置若罔闻、依然故我。
M1钢盔投入使用不久后士兵们发现个Bug,那就是钢盔带子太过结实,很难与头盔分离。钢盔受到强大的冲击波被炸飞后,带子就往往成为一根上吊绳,士兵会被扼喉致死。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之前,刚好巴顿将军一位助手因此死在突尼斯。痛定思痛,巴顿将军下令——“所有人甚至可以不戴钢盔。”
细节2:奥马哈海滩上那些铁架子都是些什么东东?
当年布满奥马哈海滩的这些铁架子,学名叫“捷克刺猬”,又称坦克拒马。
“捷克刺猬”原本是捷克人发明用来对付德国装甲师的,后来被德国人很不客气地拿来借用了。
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捷克刺猬”是如何致使一辆坦克瘫痪、成为砧板鱼肉的——
不过,当年奥马哈沙滩上这些捷克刺猬,却令西线总司令隆美尔乃至希特勒成为笑柄。
为应对盟军旦夕而至的西线登陆,早于1941年冬天,希特勒与隆美尔便着手修筑“大西洋壁垒”。北起丹麦,南至法国与西班牙边境,全长3200英里,要塞地区布满捷克刺猬与数百万枚地雷。
当时希特勒感慨万千,我怎么这么有才啊!简直顾盼自雄,他甚至当众放言——“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事的缔造者!”
大概他没听说中国有个秦始皇,修了个两万里城墙!
有人说,因为隆美尔本人是装甲师出身,成天玩坦克的,有思维定式。话说再好的思维模式成为一种定式时,都是一场灾难。
果不其然,原本隆美尔打算铺设在海底阻挡冲锋舰前进的“捷克刺猬”,由于盟军选择在凌晨6:30退潮后发起登陆,统统失去了作用。
这些裸露在沙滩上的捷克刺猬成了美军的掩体和护身符,米勒上尉甚至跟他的小伙伴们躲在钢架后开了个小会。
细节3:米勒上尉为何将枪支包装在塑料袋中?
你要是管这个叫塑料袋你就土了。
塑料袋的原材料是聚乙烯,而这种用来包枪的袋子学名叫“pliofilm”,它来源于橡胶。
对,是一种呈透明状的橡胶制品(后来大多是深绿色),1934年由固特异公司研发生产,直至十年后首次应用于诺曼底登陆。它的作用当然是防止枪支及弹药受潮,就像米勒上尉所说的那样——“别让沙子堵塞枪口,小心行事,我们沙滩见!”
细节4:为何霍瓦特对米勒说:“你妈妈看到你这个样子会担忧的?”
霍瓦特:若你妈妈看见你这样,会很担忧的!
米勒上尉:我还以为你就是我妈呢。
这两句台词的功能是塑造角色性格,以及交待人物关系。
首先是霍瓦特敲打米勒,像他这样走出战壕射击、并且高喊“Covering fire”很明显是想将德兵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用以掩护战友进击。这样做很危险,是取死之道。
观众看到这里懂了,米勒向来英勇无畏,霍瓦特则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兵皮子,而且与米勒的交情不一般。
细节5:欧文·韦德为什么从来不带枪?
当时《日内瓦公约》规定,如果在战斗中没有人向医务人员开火,那么就不允许他们携带任何类型的武器。而作为军医的韦德只能遵守规则。
这一点令小编联想起《大话西游》唐僧那段经典台词——“悟空他要吃我,只不过是一个构思,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不如等他吃了我之后,你有凭有据,再定他的罪也不迟啊!”
细节6:米勒上尉的手为什么一直在抖?
米勒曾对小分队成员们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手为什么总会抖?
曾有观众猜测编导想告诉人们——米勒上尉患有PTSD。
当然,这在战争题材电影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患,比如“兰博系列”《第一滴血》主人公兰博,还有韩国《孤胆特工》男主人公等等。
尤其是后来在进攻雷达站一场戏中,军医韦德因为被击中肝脏死去后,米勒精神崩溃,独自躲在一角痛哭,更接近于PTSD的推断。
但也有一部分观众认为这就是普通的帕金森综合症早期症状,并没有什么深意在里面。
细节7:这两位被杀掉的战俘说的是捷克语
这两位试图投降的帝国士兵说的是捷克语,这也确实反应了当时德国纳粹在占领国征兵、将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送上前线充当炮灰的一段真实历史。
而影片中这两名战俘台词大意是——“我们不是德国人,我们是捷克人,我们没有杀过人,我们都是好人。”
细节8:诺曼底半空中那些很像“齐柏林飞艇”的飞行器是什么东东?
它们通常被称为“拦截汽球”(barrage balloons),属于防空神器范畴。
是为防止敌机的超低空飞行及贴地轰炸,连接汽球的电缆线对于战斗机也是致命的。任何飞机都只能在它的上空飞过,而且,汽球亦可成功阻挡飞行员的视线。
细节9:将军和他的助手提到的“朱诺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1942年11月13日,美国重型巡洋舰“朱诺号”在太平洋战争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沉没,七百余名海兵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来自同一家族的五个兄弟,沙利文兄弟。事件发生后,美军出台了“唯一幸存者政策”,禁止家属一起服役,以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米勒告诉瑞恩他的兄弟们死了,瑞恩问:“哪个?”的场景,只是被告知他们都阵亡了。
而当时沙利文夫妇是被人掰着手指头告知他们儿子的死亡人数。
细节10:牛肉三文治特写镜头是什么意思?
美国观众会比较熟悉这个梗,因为这种三文治也曾出现在电影《野战排》中。
干牛肉加牛油、加酸面包,牛肉是被事先切好的,整齐地装在罐头里。这种三文治曾被美国大兵们恨之入骨。
他们往往被军医嘲笑道,不要指望吃到什么新鲜蔬果,吃你的牛肉罐头和维生素去吧!
此时米勒上尉正在指挥部汇报工作,他的身上满是泥垢、衣裳破烂不堪。
三天里,他跟自己的小分队清除了一部分德军残余势力,扫除了一小块雷区,疲倦不堪之际,米勒看到指挥部士兵们用热水刮脸、享用着热咖啡,还有一盘干牛肉三文治,这些最低等的享受却引发了米勒的羡慕之情(眼神里甚至还有小妒忌),侧面描写他在接受“拯救瑞恩”任务之前,整个人已疲惫到极点,精神意志几乎垮掉。
细节11:小分队成员为何不接纳厄本下士?
厄本在刚刚加入小分队时,除了米勒上尉,成员普遍对他很冷漠。
吐槽、冷嘲热讽,甚至熟视无睹,即使他们许多人军衔低于厄本。
这也是影片编剧史料知识的扎实之处。二战战场上,新补充上来的新兵确实不招人待见,虽然他们被源源不绝输送进队伍,但往往因为缺乏战斗经验很快死亡。
经验丰富的老兵往往不愿意跟新兵建立关系,谁又愿意让自己一次次伤心欲绝呢?
细节12:阁楼上的德兵对梅利说了些什么?
阁楼上,当一名德国士兵将匕首一点一点插进梅利的心脏,他说了一段德语。
翻译过来就是——“放弃吧,你没有机会!让我们在这里结束吧!这对你来说会更容易,更容易。你会看到它很快就会结束。”
这就是战争,令人泪目的残酷。
细节13:瑞恩用迫击炮弹充当手榴弹,现实么?
这个不仅中国观众提出质疑,就连美国二战老兵都表示难以置信,他们普遍反应——“不可思议,这样做太危险了。”
不过斯皮尔伯格的团队确实拿出一份史料,证明历史上不仅有人这样做过,而且还因此获得了“国会勋章”。
1945年4月,冲绳岛战役中,迫击炮手博福特·T·安德烈中士曾在弹尽粮绝之中,灵光一现,将迫击炮弹撞针拆除,再在岩石上猛磕一下,投到对方阵地。因为M2迫击炮弹使用的是触发式引信,必须要在坚硬的东西上撞击一下才可以。
当他以橄榄球手的雄姿投弹时,他身边的战友全部发出了恐惧的呼叫,并试图阻止他。因为这样做太危险了。
最后,安德烈用十四枚60mm迫击炮弹炸死了二十五个日本士兵,救了一个营的战友。
晚年安德烈隐居乡下,以养牛为生,偶有熟人谈及他的英勇过往,他总会报以淡然一笑:“那有什么,在那种情形下,你总得做点什么吧?”
细节14:霍瓦特中士在战场上收集泥土
打扫战场时,我们看到霍瓦特中士在忙于收集泥土,这确实是当时流行在美军中的一种“习俗”。
士兵们不仅像集邮一样,将这些泥土打包回家留作纪念,更是相信它们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编剧罗伯特·罗达特的灵感,来自“诺曼底登陆五十周年庆典”上一位美国老兵。耄耋之年的他,故地重游,吃力地弯腰抓起一把土,对媒体镜头笑着说道:“我哪里的泥土都收集到了,唯独缺了诺曼底的。哈哈,没办法,当时我太忙着活下去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