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过去的知青有再回过原来下乡地方吗?

问:过去的知青有再回过原来下乡地方吗?

答:

相见‬不如‬怀念‬(回‬当年‬下乡‬的‬地方‬看望‬乡‬亲‬们‬)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一九六八年下乡到平度崔家集坊头村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

这是我们离开坊头村时留下的照片。一个个豆蔻少年充满了阳光。

过去的知青有再回过原来下乡地方吗?

2016年初冬,坊头知青一行七八个人,回坊头村看望乡亲们。

过去的知青有再回过原来下乡地方吗?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追风少年成了白头翁。“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乡的村庄还是那个样子,乡亲还是那些乡亲,似认识又模糊。可曾经一起劳作的日子谁都记忆犹新,紧拉着的手不肯松开,寒暄的话没玩没了,兴奋的泪眼婆娑,知青和乡亲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又重新交织在了一起。

晚饭后,在崔家集大众旅馆住下。原来我们队队长的儿子李可俊一直陪着我我们聊天,已快半夜了还是聊兴未足,好像还有很多要说的话没说完。最后干脆也在旅馆和我们一起住了下来,我们住的是三人间,李可俊和我们其中二个男的住在一起,躺在被窝里面继续聊。

李可俊继承了他父亲的产业,经营着一个养鸡场,开着奥迪车,也算是当地的风云人物。钱肯定不缺,看来缺的是感情交流,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机会哪能错过。

彻夜长谈,谈的大都是过去的事情,从田间地头谈到人文变迁,馊事趣事回忆了个遍。

突然,李可俊对小韩说:“韩哥!你知道不知道当年坊头有个嫚看好你了?”

小韩说:“不知道!谁看好我了?”

李可俊说:“真能装!村里人谁不知道,就是三队那个大萱。”

小韩听罢从被窝里坐了起来:“真的假的?”

“这还能有假,不信问问你们组的王姐,她和她一个队。”

“你怎么才说啊?你耽误我的事了!”

客房里众人的狂笑惊动了隔壁房间的女知青,在他们敲门抗议后大家才消停下来,在快乐中进入睡眠。

昏睡中,我记起了那个大萱。高高的个子,大脸盘儿大眼睛,很白,属农村晒不黑的那种。梳着两条尺八长的辫子,即使无加铅华也尽显媚眼清秀唇红齿白。再加上修剪得体的衣着,削肩束腰,苗条而不失性感,走起路来袅袅娜娜的。她那时,上工、收工总是和一个叫“尊”的女孩一起,从我们知青宿舍门前经过。确实是我们村里的漂亮姑娘。

一年后,也就是2017年秋,我们一起去白沙河看芦花。老王带去了一个东北口音的朋友,给大家介绍,这就是大萱。

深秋季节的白沙河,天上白云朵朵,河岸芦花飘飘,芦苇丛中水鸭戏水,还不时的潜水觅食,美不胜收。人们都说“秋日胜春朝”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沿着河岸走着,无心的在看风景,有心的在窃窃私语。小韩和大萱落在了后面,他们在交流着走过的路,缅怀着过去的事。

三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五十年过去了。以后得知,大萱在我们离开坊头不久就去了东北,结婚生子。这次是回坊头探亲,回程在青岛登机,顺便看看儿时的伙伴。

此亦非彼,可能岁月侵蚀,也可能是东北的天气,使这当年的漂亮姑娘变成了东北大嫂。脸上除了见到儿时伙伴的喜悦,剩下的全是沧桑。

过去的知青有再回过原来下乡地方吗?

(照片左四就是当年的漂亮姑娘大萱。)

是啊!春天曾经葱绿的芦苇,秋天变成了雪白的芦花。要不是我们又在芦花飘荡的日子里相见,大萱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个漂亮的姑娘。

那英唱的“相见不如怀念”是不是就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