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新疆哈密三道岭的概况是什么?

问:新疆哈密三道岭的概况是什么?

答:

三道岭 (Taranchi, تارانچى) 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国有重点煤矿区。兰新铁路通过矿区南侧,矿区专用铁路线与之相连;公路有国道相通。矿区位于天山褶皱带的南缘哈密盆地的西北边缘,矿区东西长43.2km,南北宽24.3km,面积1050km^2,矿区距乌鲁木齐市500余公里,距哈密市80公里,交通方便。三道岭地处戈壁深处,伫立于空旷辽远的亘古荒原之上,为新疆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入西域的三条线路中新北道的途经之地,但三道岭没有显赫的历史遗迹,历史的声望也远不及伊洲(今哈密)和镇西(今巴里坤)。唯一一座历史遗物是三道岭西部旷野上的“了望墩”。但没有引起重视且损毁严重。

据《哈密地方志》记载,三道岭原名“塔然其”是维吾尔语(当时的回鹘语),其见睹文字的历史,开端于清代初期,迄今有二百八十年的时间,清朝乾隆中叶,清军先后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后,新疆全境归于一统。乾隆24年(1759),哈密正式设厅。“厅”是相当于县或略高于县的一级行政建制,长官为通判。随着清政府在新疆统治地位的巩固,居住在哈密的官兵及其眷属人口日渐增多,来哈密做生意的商人、逃荒打工的人、从事长途贩运的骆驼客、马车夫等人口 也增加很快。那时,哈密兵民做饭取暖所用燃料主要依靠戈壁滩上的梭梭、红柳、胡杨等。由于人口的增加,所需燃料日多,戈壁有限的灌木不但越采越少,而且越采越远。

当时,驻哈密钦差办事大臣永宁和帮办大臣叔宝,听说哈密西北约200多里的三道岭地方产有煤块,乃于乾隆25年(1760)9月,联名报告陕甘总督,请求派人勘察并招商试采。试采结果证明三道岭不但有煤,而且煤质极好,火焰甚烈。更由于埋藏较浅,易于开采,成本亦较低廉,价贱于木材。在较短时间里就采煤35万斤。此事经陕甘总督转报朝廷批准,遂于次年正月正式开采。从此,哈密市场有了煤炭供应,军民商户不再为燃料缺乏而焦虑了。

当时采煤工具和手段相当原始,大体上是在煤层埋藏较浅处,或开斜井,内掘平巷,自掘自背,匍匐膝行;或开立井,内掘平巷,肩背煤筐至井口,然后用木制辘轳提升。井下如遇大水、瓦斯或塌方,人死窑毁的惨剧时有发生。先辈窑工用其血肉之躯,揭开了三道岭煤炭史上的一页。

同治年间,新疆大乱,兵祸连连,人民离散煤窑亦封闭停产。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各路清军相继出关。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帮办大臣明春先后率部抵达哈密,广东提督张曜率嵩武军亦来哈密驻扎。光绪6年(1880),左宗棠大营从肃州迁至哈密,赶大营的商人随之而来,哈密军民人等数量猛增,燃料问题再次突出。后来升迁为哈密办事大臣的明春,此时指派军队至三道岭重开煤窑,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省会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办事大臣奉命裁撤。赶大营的商人亦大部西迁乌鲁木齐,哈密人口锐减,军需民用之煤炭数量亦相应减少,三道岭煤矿也随之冷落了。此时,煤矿亦从官办转为民营,据传其时主持其事者为汉人赵某。光绪21年(1895),赵某因年老欲回老家,愿将煤矿转让。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愿出资收购,经哈密汉族士绅李干臣、回族头面人物马爵三等人从中斡旋,乃以白银3000两购得全部煤井和设备。回王经营期间,仍然是土法生产。一批批农奴被迫到煤窑“当差”,由于生产条件十分恶劣,而回王只要煤炭不顾工人死活,所以恶性事故不断发生,仅光绪33年(1907)春一次塌方事故就压死当差农奴17人。

1930年6月,末代回王逝世,接着哈密发生变乱,战火燃遍东疆大地,煤窑工人逃散,生产停顿,煤井再次关闭。1934年,尧乐博斯主政哈密期间,遂将煤矿收归县政府经营。三年后,尧因反对盛世才失败而流亡关内,三道岭煤矿改由县工商会和新组建的维、汉、回三族文化促进会集股开采。商会派赵应贤、阿皮子二人负责经营。1938~1939年,在哈密工作的共产党员李涛奉哈密行政长刘西屏(共产党员,后叛变)指示,曾两次以行署代表身份去三道岭煤矿指导工作。在他主持下,成立了煤矿工人俱乐部,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改善工人生活,进行抗日宣传,鼓励工人为支援抗日战争多出煤。由于李涛著有成效的工作,煤矿面貌有一定改善,日产量由原来的2吨增加到20吨。

在此期间,政府指示商会扩大商股,实行官商合营,成立“新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大洋5800余圆,购买发电机、抽水机等设备,此为三道岭煤矿拥有现代设备之最早记录。经理为马俊杰、李子秀。

新疆解放前夕,“新东公司”已濒临破产。解放后先由政府租用,1951年实行公私合营,成立“新兴煤矿股份公司”。

1953年,将全部商股本息全额偿还后,公司成为地方国营企业,年产量约600吨。

新疆的三道岭是哈密市的一个行政区,是新疆哈密矿务局所在地,比邻312国道和兰新铁路,交通方便,东距哈密市八十公里,东北是天山,西南是哈密盆地,因为没有河流,降雨很少,所以那里没有农村,但是,那里出产中国最优质的煤炭,可以说是黑金子而出名,三道岭的煤炭是无烟煤,而且可以说是无渣煤炭,那个煤炭不仅热量高,燃烧时间长,而且燃烧后,仅仅剩下一点灰尘。内蒙山西陕北的煤炭都没有那么好。三道岭周围也有自然风光,南面是哈密盆地的最低处,早前有沼泽,北边是天山平雪峰,海拔高4172米,翻过天山就是著名的巴里坤草原。往西北八十公里是七角井,七角井是天山中的塌陷盆地,出产工业和食用盐,是哈密的聚宝盆,翻过七角井就是木垒了。

支援三道岭煤矿的5万多人当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北的矿工,东北的矿工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开采技术,还带来了东北人的民间习俗还有东北腔,东北话在这里已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常年居住在西北,跟当地民俗基本融合,三道岭的东北话有明显别于东北地区,东北人听三道岭的东北话又觉得很不入流,这也说明三道岭这边的东北话已经被本土化。

后来又有少部分四川人来创业,带来了四川民间文化,四川话、东北话两种语言交流起来有点突兀但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走南闯北的人多少都会说点普通话。四川人跟东北人交流的时候尽量用普通话交流。三道岭人讲的东北话虽然在东北人眼中太不入流,连这里的人也认为自己讲的是“东北普通话”,但三道岭人讲东北话却已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几代人在荒漠戈壁上创造的奇迹。起源于1958年第一批70多人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开进三道岭时,他们不只带来了技术、设备,还带来了浓浓的东北腔,如今他们已成了爷爷奶奶,甚至多数人已经作古,但他们的家乡语言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不论亲疏,不论民族。民风剽悍

“三道岭我长大的呀,西工地我耍(读伐)下的”,是八十年代新疆一首著名的“囚歌”的一段,早先被一个三道岭的囚徒用家用录音机录在一盘自弹自唱的劣质磁带里,传遍了天山南北甚至祖国各地,当时在乌鲁木齐、在伊犁甚至在西安、在武汉当有人在得知有人来自哈密的时候都会问:你去过三道岭吗?第一批来到三道岭的东北人现在已经进入爷爷奶奶级别的年纪,并且大部分人都在这里安家,第二代早的已进入不惑之年,第三代进入而立之年,第四代正在茁壮成长。

三道岭的每段历史进程都离不开东北几代人的痕迹,背后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