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这样的语句还适应当代的年轻人吗?
答: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养儿防老”,一代又一代人也在履行着义务上的约定,让延续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人把你养大,你在有限的生命里给国家做了什么?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什么?给自己的家庭尽了多少义务?承担了多少责任?到最后再把养大自己的人,让其过上一个美好的幸福晚年,满足了这些条件,人的一生足矣!这就是在生命的延续当中,养儿防老的意义所在。
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一切物质至上,一切朝钱看的背景下,养儿防老在有些地方,有些事情上,有些变了味道。
我是一个农村人,没事的时候也常去村里遛达遛达,记得在我儿时长大的老家,有一个老邻居,叔叔、婶婶都在(只能说都在吧,只不过不能说健在了),老俩口都应该到九十岁左右了,他们一生育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听说前几年婶婶在外面干活的时候,在马路上出了车祸,当时经过交警的责任划分,处理下来赔付了几万元钱,婶婶经过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两条腿基本是废了,平时有事需要行走的时候,都是用一条木板凳撑着往前挪,就这样的身体状况,她还要硬撑着做着该做的家务,因为她的四个儿子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
记得我高中毕业没多久的时候,他们的大儿子就去了徐州,因为他有一个叔叔在徐州煤矿上工作,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把他弄过去上班,在八十年代里,工资多少不说,一般年轻人有个班上就已经很开心了,说媳妇成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儿子文化程度不高,估计在煤矿上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后来听别人说下岗了,他也有两个儿子,也要上学也要成家,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底子,经过两个儿子一折腾更加不堪了,自身平时就大烟大酒,前几年到医院查出了肺癌,他的老婆还要跟着给儿子做“保姆”,自身难保的他就这样在徐州艰难的生活着(维持着生命),养儿防老在大儿子这里谈不上了。
二儿和三儿的生活相对还可以,都有了家庭,二儿子的脾性有点窝囊,二儿媳妇的为人在社会上影响不是太好,对赡养父母这块也是非常的抠,时间长了父母也很了解情况,不指望他们的儿子做什么,只希望他们能过好自己的日子,不为老人这方面俩人搞的不和气就足了,做父母的心对儿女来说永远都是善良的。三儿子相比起来已经是好的了,时常过去送点吃的用的之类的东西,表现还算不错。
再说说小儿子的情况,听说很早以前就去了南方,具体做的什么行当,一般人都不太了解,包括他们家的兄弟都不知道,听说前些年回来过一次,以后基本上就不给家里面信息了,更别说给父母寄点钱了,养儿防老这块不知道他以后能不能尽责?
新时代、新事物,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祖国各地衍生出的养老院到处都是,究其原因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年轻人的梦想永远在远方,他们不断地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扎根,在人生的第二个故乡买房落户、成家立业,久而久之,在大城市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由于工作、家庭的各方面原因,他们去父母面前的机会越来越少,普遍存在父母在变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儿女存在着养儿防老上的缺陷,扭曲了传统意义上的约定。
有钱不能代表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1)有些人大半辈子就生活在大城市,年迈的父母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他们的嗜好、卫生、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肯定适应不了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到父母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就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自我感觉出了钱就是尽孝,把父母拒于千里之外,有一送了之、一送安心的思想。
(2)有种人由于自己的不努力或者其它的原因,生活过的不尽人意,加上现在的高教育、高医疗、高房价、高消费的大环境下,自己被压的喘不上气来,根本不把年迈的父母放在心上,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3)还有一种人,自从父母把他们养大成人之后,就在外面闯荡天涯,要家庭有家庭、要事业有事业,可他们的心思永远不在父母的身上。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出现过多少名人侠士,对忠与孝的人文故事相传至今,过去由于长年战乱,多少男儿侠女为国守边,有时虽不能尽孝,但他们为国尽了忠。
好儿郎虽志在四方,但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
国家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党的好政策也造福了亿万老年人,国家每年每月分年龄段的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吃饱穿暖也已不成问题。
人归根结底都是会有老去的一天,人老如玩童,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也会时不时惦记着长年在外的儿女,父母的心在自己的儿女身上永远是善良的,做儿女的一定要理解他们!
在当代的和平年间,众多的儿女虽为国尽不了忠,一定要为自己的父母尽些孝,请你们常回家看看,多抽些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