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问: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一场豪赌,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民族前途的战争中,日本成为赢家。

这场战争不但影响了亚洲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那么,甲午战争谁该为此担责?

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当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是慈禧的顽固保守和骄奢淫逸导致中国军队战败。

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对此也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腐败了中国军队,使其丧失了战斗力。

慈禧骄奢淫逸,得过且过

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之前,大清统治者还有一点盲目自信的话;那么在这之后,他们的自信全部消失。

不但没有危机感,而且根本就没有跟列强背水一战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大清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没有广泛的统治基础。

由于以八旗子弟为基础的政府军已经垮掉,他们只能在战争依靠汉人将领独当一面。他们担心在战争中,汉人将领做大做强,尾大不掉,危害大清统治,从骨子里恐惧战争,逃避战争。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而且慈禧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没有魄力,思想保守,没有勇气直面大清百孔千疮的现实,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害怕失去权力;只想做一个“守成之君”以不丢掉大清江山为最高目标。

不客气地说,只管好好享受,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具体的表现就是,耗费巨款修建颐和园,大操大办六十庆典。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的六十岁寿辰.按照中国干支纪年,六十为一甲子,人满六十岁,称之为“花甲之年”.所以六十寿辰,是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庆贺的寿诞.

民间习俗,每逢长辈六十华诞,都要大事庆贺一番,

何况是“母仪天下”的女主.举办隆重的“万寿庆典”,自是朝廷上下的头等大事. 。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自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购铁甲十余舰,至是尽提其款筑颐和园,穷极奢丽,而吏役展转扣克,到工者十得其二成而已。于是,光绪十三年后不复购铁舰矣。败于日本,实由于是。”

也有人为其辩解说,慈禧没有挪用海军经费。

但是,颐和园是由海军衙门“承建”的,颐和园经费也由海军衙门筹集,颐和园的经费和海军经费的关系,当然撇不开。

但是即使慈禧没有挪用海军经费操办生日庆典,“海军经费历年拖欠,进出多有不敷”,颐和园工程又给海军衙门增加了负担。

颐和园到底耗费多少银子?乾隆的万寿山(清漪园)与颐和园规模相当,前者耗费银子共用银四百四十万二干八一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颐和园的修建经费,当在六百万两左右。

无论如何,颐和园耗费的是大清财政收入,不是来自国外捐款。

而且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慈禧的一个态度,那就是鼠目寸光,没有危机意识;得过且过,只说眼前享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天皇对国防的重视。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在陆海军经费高达国家财政预算的27%的情况下,日本首相和明治天皇仍批准了海军卿川村纯义提出的海军八年造舰计划;但当时的日本财政跟大清财政一样,已经无力负担如此庞大的造舰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明治天皇亲自带头,宣布自己要节衣缩食,表示此后6年之内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用于发展海军。

不仅如此,日本内阁下令,文武官员在之后的6年中也要抽出十分之一的月薪上缴国库,支援海军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天皇和文武官员们如此,民间自然也是纷纷响应。

据统计,消息传出来后,当时日本全国华族和富豪无不为之“动容”,日本女生甚至下南洋出卖肉体为海军捐款。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所以我们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

一个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一个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天皇和慈禧两人相比,霄壤之别;无论有的人如何为其辩解,慈禧也难辞其咎,她不担责,谁来担责?

李鸿章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平心而论,李鸿章是一个有远见的、清醒的政治家。

他知道大清落后,也明白“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道理,懂得中国想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且也积极发起洋务运动,为北洋水师的建立和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李鸿章道德上有瑕疵,私心太重,在做出贡献的同时,结党营私,中饱私囊。

人一旦有了私心,就必然任人唯亲,就难以公正。

淮军是李鸿章的家底,海军是李鸿章巩固地位的工具,无论是海军还是淮军,李鸿章用人的标准是忠诚,能力和人品是次要的。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换言之,只要忠诚,没有能力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自己派系的人,再有能力我也不用。

作为大清海军基石的北洋水师,谁来担任统帅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大清不缺又红又专的人才,比如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品学兼优;1875年(26岁)就荣升管带,

林永升,也是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还在1877年赴英学习,次年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实习,成绩优秀。

但是李鸿章却让丁汝昌当了北洋水师的统帅,为什么呢?因为此人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也是淮军骨干,他的死党。

内举不避亲,只要他有能力也无可厚非。

首先,丁汝昌是陆军将领出身,属于典型的外行。其次,丁汝昌任职的时候,已经43岁,精力有限。

不能说丁汝昌没有尽力,也不能说他不是忠臣,但是如果让更专业的邓世昌、林永升担任统帅,毫无疑问更合适。

而且在整军上,丁汝昌不能说没有失职,北洋水师的军纪确实不敢恭维。

比如备受争议的刘公岛妓院事件,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的指挥,也存在失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的指挥就受到非议,大臣上书光绪,要求将其解职,因为他不折不扣执行李鸿章的“弃战保船”方针。

李鸿章递交《复奏海军统将折》,为丁汝昌辩护,光绪帝这才降旨:"丁汝昌暂免处分"。

有人说北洋水师战舰在装甲和大炮射速上不占优势,换谁都是一样的,有点武断。如果严格整军,战术得当,大清海军未必会战败。

失败乃兵家常事,中国经济、军事落后,败给日本似乎很正常。

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逃跑将军层出不穷,鲜有为国尽忠而战死的,这就极不正常了。

李鸿章的头号爱将、合肥老乡叶志超是逃跑将军中的战斗机,在朝鲜一路狂奔500里,逃到鸭绿江。

淮军将领龚照玙、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等也都是李鸿章的合肥老乡,也都是李鸿章心腹,也都是畏敌如虎的逃跑健将。

说到此,有人会辩护说,战争中临阵脱逃在所难免,战无不胜的苏军不是也有逃跑将军?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逃避将军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杀无赦。

斯大林出台有227、270命令,对逃跑和投降苏军不但杀无赦,而且要株连亲人。

可是在李鸿章的干预下,人类历史上的奇观出现了:那些逃跑将军不但没有被严惩,反而都保住了脑袋,有的还继续得到重用,官复原职。

比如叶志超只被关了两年就释放出来,1901年寿终正寝,享年64岁。

卫汝成逍遥法外,带着娇妻爱妾隐居江湖。

黄仕林官复原职,授武卫军统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正是李鸿章的拉帮结派,让无能无德的将领官居高位,败坏了淮军风气,降低了战斗力,在和日军较量中不堪一击。

清朝国力不如日本,武器不如日本;但是当时的武器差距,还远没有抗日战争中日两军和伊拉克战争美伊两军武器差距那么大,只要中国军队视死如归,日军并非不可战胜,至少不会兵败如山。

淮军中出一个败类不足为奇,出那么多逃跑将军,难道是偶然的?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

而且李中堂对于他们不是恨之入骨而是竭力保护,原因何在?

他这样做,对整个大清军队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养他们是战时效力的,逃跑能得以善终,再发生战争,谁还舍生忘死?

作为大清军政高官,李鸿章对日本的入侵缺乏必要的警惕,对跟日本一战没有心理准备。

在朝鲜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叶志超出兵之前,李鸿章还安慰怯战的爱将说:“去吧,没事的,又不一定是真的会打起来。”

而日本则在甲午战争爆发20年前,就开始了精心准备,情报搜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1872年,日本撤兵部省,分设陆军省和海军省,翌年陆军参谋局改称陆军省第六局,设间谍都指挥使。

1878年成立参谋本部以后,设立了管东局和管西局,管西局负责对朝鲜和中国的间谍活动。

这段时间内,日本派出间谍以留学,经商、宗教、文化交流等名义渗透到中国,大量搜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军队配置及将领名单,甚至连交战之后日军从什么地方登陆都勘查好了。

总之,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不仅仅是日本国力强盛,也不仅仅因为日军战斗力强大,统治者的无德、导致清朝的政治、军事腐败,也是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