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问: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答:

这是一个对当年的历史不了解的问题。

80年代的万元户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要多牛皮就有多牛皮。因为那个时期中国还没有转入消费经济,通货膨胀还没有起来,物价在有计划的上长;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外国新技术的产品市场上刚刚露头,那是100元收入养一大家子人的最后时期。例如那个时候的什锦汽水非常好喝,汽非常足,口味非常爽,一个人喝一瓶汽水很困难,会被汽顶住,价格却非常便宜。同时,市面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汽水,叫做野力,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和各种口味的,汽不足,口感也不好,但它是外国的调和技术生产的,迎合了当时的年轻人消费崇外的心理,硬把中国的传统汽水挤掉了,失传了。中国很多优秀的产品,现在见不到了,都是走了这样的一条自我抛弃的路径,很令人惋惜。

像这种汽水企业的小老板就是万元户,还有很多开饭店的、倒卖小商品和服装的、江浙一带的人到北方开眼镜店的,也都成了万元户,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俩。那时候一个讲师的收入也就100元左右,一个万元户的收入,相当于八九个讲师的收入,因此l迅速掀起了全民经商潮,对公职人员给政策鼓励下海,学校的地位和教师的地位骤然下降,有十几年的时间相当尴尬。

我说了半天,这些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事情,富豪都是城市里的富豪,万元户都是城市里的万元户,农村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就先说一说城市里的万元户。

至于农村的万元户,那个时候是没有的(少数沿海进料加工区的农民除外,走了集体主义道路的天下第一村除外),农村真正出现万元户,那就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一部分村长,我围着庄园走一圈要一小时以上)。

农村为什么没有万元户?80年代初,农民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机会,土地承包农民单干,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每人并分不到多少耕地,平均的话也就是每人一亩三分地,一年收一茬那是很可怜的了,一年收两茬要稍好一些。那个时候的物价水平相当的低,我们计算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出不了万元户了。

当年作为包产到户典型的小岗村是人均5亩地,周家庄和南街村分别是人均1.57亩地和人均0.14亩地。小岗村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南街村和周家庄却是扎脖子的状态,所以这一社一队经过层层申请和批准又重新搞起了社队集体经济。以小麦为例,80年代收购价格0.2元左右一斤,目前的小麦收购价在1.2元左右一斤,80年代与今天相比差了七倍左右,以当年和现今的收益标准计算,小岗村种地年收益可以人均实现857元(现今是6000元),周家庄人均实现257元(现今是1800元),南街村是24元(现今是168元),只有条件优越的小岗村勉强进入温饱,但距离万元户还有十万八千里,20多年后才刚刚脱贫。

所以,在80年代那种一亩三分地的经济平台上,以单干的生产方式是无法产生万元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