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位就灭魏忠贤,大家怎么看?
答:
魏忠贤之所以斗不过17岁崇祯帝,不是因为崇祯帝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也不是他天生政治家血脉,“英雄出少年”,完全是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使然。
自秦之后的历朝历代,宦官因为其特殊身份,实际上都是皇权的爪牙和附庸,唐代时宦官专权达到顶峰,有点尾大不掉,越俎代庖的意思,有介于此,唐以后的朝代对于限制宦官权利都花了不少心思,关键是如何让这群阉人既好用又无害。在这方面,明朝初年的几位皇帝一直在摸索改革并且逐渐完善各项制度。
在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做的比较决绝,可以说把宦官当做了披着羊皮的狼来防范,他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宦官不许干政的警戒。
只是他的这一铁律到了儿子手里就不好使了。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过程中就多任用宦官做监军,下南洋扬我国威的郑和也是太监。后来明成祖设立东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使得宦官权利开始日益膨胀。
到了明宣宗手里又玩出了新花样,开始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有计划的培养聪明的小太监读书,然后再慢慢的把批红的权利下放给这些有文化的太监,太监真正有了与内阁大臣争权,影响朝政的能力。
到了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手里,出了明朝第一个权宦王振,别人是家里穷吃不上饭当太监,而这位王振是因为屡试不中,为了当官进宫做的太监,有着这样“科学”的人生规划,又有着“割了卵蛋敬神”的狠劲,王振的太监做的风生水起,由于自幼陪着明英宗长大,深受明英宗信任,专权达八年之久,百官争着依附王振,王振为了抖威风,甚至砸毁了明太祖所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
后来王振虽然说是不得好死了,但是王振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到后来的宦官心中,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振之后权宦辈出,而集大成者就是今天的主角魏忠贤,他可以用权势熏天来形容,号称“九千岁”,一些无良官员甚至争着做魏忠贤的干儿子,以至于魏忠贤的干儿子一度达到一百多个,超过了号称百子的周文王。但是如果咱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魏忠贤表面上看起来有多光鲜,明朝的宦官无法达到他们唐朝前辈的高度。
首先,明朝宦官虽然掌握东厂等特务机关,但是无法染指京城兵权,京城兵权一直掌握在勋贵手里。
咱们从小就知道一个简单粗暴的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明朝宦官别看蹦的欢实,包括所谓的“九千岁”魏忠贤,说白了就是靠着特务机关,刺探百官及民间情报,或者说干着编造假情报勾馅人的阴损活,实际上不了台面,也被士大夫,勋贵所不齿,京城包括皇宫的防务根本就不在魏忠贤手里,所以只要崇祯皇帝准备对魏忠贤下手,魏忠贤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
其次,魏忠贤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打压东林党的工具,魏忠贤闹得凶只是皇帝想让他闹出动静来,只要皇帝愿意立即就能收回魏忠贤手里的权利。
明末的东林党虽然说忧国忧民,但是缺点就是“喷子”太多,而且喷的太狠了,除了自己人,对于其他官员包括皇帝,只要看不过眼就是一顿猛喷,有点“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意思,天启皇帝在忍受一段时间之后,决定爆发了,于是就刚出了恶犬魏忠贤。
魏忠贤能得以擅权,其实主要是靠得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这个位置很重要,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说白了就是皇帝的首席抄写员,但是魏忠贤能依靠这个位置擅权呢?这涉及到明朝中后期的权利运行规则。
在明朝中后期,实际上是内阁帮着皇帝处理下面送上来的奏陈,这些奏陈先到内阁,由内阁大学士看过之后写出处理意见,然后送给皇帝,皇帝认为内阁的意见可以,就把奏折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用红笔誊抄一遍,再交还内阁办理,这个过程叫“批红”。
只是,太监管着特务机关,消息灵通,在誊抄过程中,发现有官员结党营私的,有义务向皇帝汇报,再由皇帝修改处理意见。
如果皇帝比较懒不愿意看奏折,让宦官代为处理,那么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可以窃取皇权,为所欲为了。不幸的是,天启帝就是这么一位皇帝,为了收拾东林党一众“喷子”,他把权利放给了魏忠贤,放他去折腾。到了崇祯这里,他愿意自己看奏陈,处理政务,魏忠贤手里最重要的权利就立即被收回了。
最后,魏忠贤实际上不识字,脑子也不怎么灵光,更谈不上有什么政治才能,只是天启帝有意纵容他胡闹,崇祯帝要收拾他自然也就相对简单。
一般来说,一个太监要在司礼监混出名堂来也是不容易的,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识文断字、富于心机,并且要有强烈的野心。但魏忠贤完美的避开了这三点。
他是个文盲,并且进宫之后,又经常被一些奸滑的太监戏弄,因此还得了一个绰号“傻子”。 进宫30年,魏忠贤都还是个东宫才人的伙食管理员,还经常为此沾沾自喜,有点知足常乐的意思,也正是因为这样,天启帝朱由校才放心大胆的放魏忠贤去折腾。最后,崇祯帝收拾魏忠贤的时候,作为表面上权倾朝野的九千岁,连个像样的反击都没有,别说反击连个反抗都没有,实际上是乖乖的束手就擒,从这点看,天启帝还是很知人善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