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问: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生活处处是学问?一般新鲜的猪肉颜色鲜亮,放置时间长的猪肉,颜色暗淡无光。也可以通过用手摸来判断肉质,放着时间长的肉表面差不多被风干,所以要购买鲜亮柔软的猪肉。 屠夫都会凌晨杀猪,天亮之后将肉运送到市场上出售。他们首先要将头一天剩的肉摆上去卖掉,避免放置时间过长了变质。然后才摆放新的猪肉,所以有经验的人都会掐准时间,差不多过了头一波卖菜风波之后,出售的应该是新鲜的猪肉。 特别是到了夏季,天气越来越热,各种食物的保质期明显缩短,所以在买菜方面要有讲究,只有购买新鲜的食物,吃起来才能够更美味和健康。豆腐和猪肉不同,豆腐本身比较便宜,所以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想吃都可能够买得起。豆腐是比较容易变质的一种食物,做豆腐的商家,每天不会做太多的豆腐。 第一就是豆腐不能放置时间过长,不能像猪肉一样可以第二天出售。另一方面就是豆腐本身造价便宜,即使剩了、扔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老话说“懒的人做不了豆腐”,就是说豆腐的加工制作的过程中非常辛苦。 豆腐保质期非常短,早晨做的豆腐,下午四五点钟可能就会变质,所以古代所以说“晚不买豆腐”,告诫人们如何选择新鲜的食物。

答: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第二句好像比较容易理解,那第一句“早不买猪肉”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下面就给大家说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到底有没有道理。

早不买猪肉

我们现在到市场买猪肉,就会发现猪肉都是按部位出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价格,人们根据个人喜好或者是需要来挑选。比如想包饺子,大人大多选择前槽部分,或者梅肉,因为这部分的肉香。如果是炖白菜、炖酸菜,就需要买五花肉,肥瘦相间,好吃。而饭店如果要做“软炸肉”,就要买里脊条。分部卖肉在现在非常的正常。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但是,别忘了,“早不买猪肉”这句话是早年留下来的,不是我们“今天”的产物。

在80年代以前,卖猪肉可不是分部出售的,人们杀完了猪,剃出去了骨头,就将半片子猪肉往肉案子上一摊,从血脖开始下刀。凡是买肉来得早的,买到的就是血脖部分,血脖那一部分,至少也有一尺来长,大猪可能会更长。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如果说猪身上哪一部分不好吃,猪血脖应该排在前面,所以过去人们买猪肉,都不希望买到血脖。

“老人儿” 们一定会记得这样的情形,在商店卖肉的案子前,如果是一片新剃好骨头的猪,一开始买肉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如果有人排队,排在前面的人,看到是新摆上来的猪肉,大多都“我再等一会儿”。让那些着急的人先买,等到血脖部分基本卖光了,才买自己满意的部分。

第二个原因,过去人们家里吃油,除了粮店供应的油,就是猪大油了。而粮店供应的油,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几乎都是攒着,留到春节炸丸子,过个好年。平时吃油,几乎都是猪大油。所以大家到商店买肉,都希望买到肥肉多的部分。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但是,如同上面所说的,过去卖肉,都是从血脖开始下刀,买肉的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大家也认为这是合理的,毕竟“先来后到”嘛。但是,一开始下刀的血脖部分,不仅不好吃(相对的),而且肥肉部分出油少,买回家炼不出来多少油,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买到猪血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杀猪的杀猪,基本上都是从猪脖子下刀放血,血脖部分“血胡溜啦”的,看起来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佳,很多人都很忌讳,不买这部分的肉。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要想避免买到猪血脖,那你就要晚一点去买肉,让着急需要买肉的把血脖部分买走。这就是“早不买猪肉”的原因。

晚不买豆腐

豆腐,在中国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副食。不仅白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就算是大饭店,也都有很多豆腐做出来的美味佳肴,不分南北,人人爱吃。但是豆腐,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说爱酸。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豆腐因为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更是细菌滋生的好场所。豆腐的营养物质被细菌污染后,会分解成肽类、有机酸,这时候豆腐就会产生酸味。

一板豆腐,如果放置时间长了,就会被细菌感染,就有酸味了。酸了的豆腐,不仅口感很差,颜色也变得暗淡,人们吃这样的豆腐,非常容易吃出肠炎,损害身体的健康。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所以大家买豆腐,大多都是早上去买豆腐,尽量避免买到发酸的豆腐。如果买的时间比较晚,很多人就会凑近,用鼻子闻一闻,没有酸味,才放心买走。

上面就是“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的原因,你都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