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问:“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答:

辽东地区的女真部落(生女真),是西周时期的肃慎,战国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族后裔,并融合了当地的其他民族血缘。唐初时期,靺鞨族分别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七部。唐开元元年(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加“忽汗州都督”称号,大祚荣以此建立“渤海国”,这是东北地区第一个靺鞨(女真)政权。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粟末靺鞨的同族黑水靺鞨也被唐朝纳入羁縻范围,在黑水区域(今天的黑龙江流域)设置黑水都督府,分别授予黑水靺鞨首为都督、刺史,并赐姓李氏。此后渤海国在唐朝末年一度强盛,一部分黑水靺鞨人迁徙到辽河流域(即今天的辽宁一代),成为渤海国属民。

契丹天赞四年(926年),辽(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攻陷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渤海国末代国王大諲撰投降,渤海国灭亡。此后耶律阿保机将渤海国大部居民迁往契丹国内,渤海故地空虚,于是黑水靺鞨各部趁机从北方南迁至原渤海国旧地,逐渐代渤海而兴。最迟到五代末期时,黑水靺鞨开始改称为“女真”,并成为新兴的辽国属众。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后,为了避讳,女真改称“女直”。从这时候起,“女真”的称呼代替了“靺鞨”,并沿用下去,一直到明末。而女真族中,南迁渤海故地、为辽国藩属的部落被称为“熟女真”,依旧留在黑水区域的则称为“生女真”。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辽末,兴起于松花江流域的熟女真完颜部发展壮大起来,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自立建国,建立了“金国”政权,随后又攻灭辽、北宋,一度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成为中华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权之一——金朝。

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随即展开了对中原金国的进攻,经过大约三十年的战争,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克金国最后的都城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阵亡,第一个女真政权金国灭亡。

蒙古灭金后,定居中原的女真军民百姓逐渐和北方汉族、契丹、奚、渤海等族融合,而居住于渤海故地的“生女真”则依旧保持了原来的民族特性,并留居辽东松花江、图们江一带,最终成为元朝的藩属部落,接受了元朝的统治。

大约在元皇庆元年(1312年)左右,元朝为了更好地统治(或者说羁縻)辽东、黑水下游(即今天的东北和外东北地区)广阔地域,以及管理辽东的通古斯部落(含与原女真金国同属一族的生女真部),于是在辽东、黑水地区增设水达达路,共划分为五万户府,即:桃温万户(今黑龙江汤原县)、胡里改万户(今黑龙江依兰县)、斡朵里万户(今黑龙江依兰县)、脱斡怜万户(今黑龙江桦川县)、孛苦江万户(大概在今黑龙江富锦县),这就是“辽东女真五万户府”。

五万户府的组成人员,绝大部分是生女真、野人女真、及黑水土著通古斯部(即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族)。

元末时期,受地理和自然环境影响,加之受到“野人女真”的袭扰,辽东女真五万户府中,脱斡怜、孛苦江两万户已经消亡,仅剩下胡里改部、斡朵里、桃温三个万户府留存。而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交汇处的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向东南方迁移。之后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一路迁徙至图们江下游的珲春附近,在元奚关总管府治所奚关城左右定居下来。之后斡朵里部改名斡朵怜、吾都里部,胡里改部改名火儿阿、兀良哈部(和蒙古兀良哈三卫不是一回事),这个时候的斡朵里部首领,是范察(范茶),自号为爱新觉罗氏(童氏)。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随后遣大军北伐,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元顺帝弃守大都(北京),逃往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元朝对中原的统治结束,但在辽东地区,元朝的统治依旧稳固。

洪武五年(1372年),野人女真兀狄哈部突袭奚关城,劫掠在此定居的斡朵里和胡里改部,斡朵里部首领挥厚(范察之子)与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为了躲避兀狄哈部的袭击,于是率部离开奚关城,继续向南迁徙,先是迁到了高丽的吉州、咸州、定州等地,后由于受到高丽向北扩张、强行要求当地女真部落归附高丽王朝政策的逼迫,斡朵里和胡里改部民众大多不愿归附于高丽,在挥厚和阿哈出的带领下调头北返,最终回到图们江上游流域定居。斡朵里部居住于阿木河(即斡木河,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两岸,胡里改部居住于阿木河以西地区。

洪武九年(1376年),明军攻入辽东,和北元辽东势力展开对战,互有胜负。在明军和北元的战争中,辽东女真各部多被明朝招抚,加以羁縻统治。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以冯胜、蓝玉、傅友德为主将,领军二十万北征辽东,北元辽东守将纳哈出不敌明军进攻,又受到了明朝的招抚引诱,于是在无奈中投降明朝,被封为海西侯,其据守的地盘尽归明朝,同时在辽东定居的女真斡朵里和胡里改部也随之一同归附了明朝。

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获胜的明成祖朱棣刚即位不久,辽东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就以藩属的名义,前往京师(南京)向明朝朝贡,以尽臣节。明成祖大喜,于是晋封阿哈出为指挥使(尚未定卫所名),赐名为李思诚,以阿木河以西为其卫所地。永乐二年(1404)四月,明成祖派钦差王可仁至图们江,于胡里改部所处之地正式设立建州卫,立卫所于此(即今吉林省和龙县)。此时斡朵里部首领挥厚已死,其子猛哥帖木儿(蒙古名,后世称孟特穆)承袭首领之位,依附于胡里改部生存。猛哥帖木儿还娶阿哈出的女儿尼堪婆为妻,成为了阿哈出的女婿。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明成祖再派钦差高时罗前往辽东,招抚女真各部,其中就有蒙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得到明使的安抚后,学着阿哈出的样子,也亲自赴京师入朝纳贡,明成祖加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和阿哈出同官)。永乐十年(一说十四年,即1416年),明朝将建州卫析出一部,建立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建州卫则以阿哈出之子李显忠(释家奴)为指挥使(阿哈出此时已死),各掌一部。李显忠娶猛哥帖木儿之妹为妻,两部关系更加紧密。

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初建时位置不定,数次迁徙,最后居住于凤州(吉林梅河口)。永乐二十年(1422年)四月,明成祖北征鞑靼,猛哥帖木儿部也随驾从征,协助明军攻打鞑靼,并给予鞑靼沉重打击,得到明成祖的嘉勉。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此后明仁宗、明宣宗相继登基,而猛哥帖木儿则继续以大明藩属的身份为朝廷效力,协助明军招抚辽东逃人、追夺被掠百姓,因为功劳先后被明朝晋封为都督佥事、右都督。

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在配合明军追回被掠百姓的途中,猛哥帖木儿遭到七姓野人女真首领杨木答兀的袭击,因为敌我悬殊、寡不敌众,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阿谷都被杨木答兀杀害,遇害时,猛哥帖木儿六十四岁。而首领被害后的建州左卫也遭受了野人女真的攻击,损失惨重,几乎就此覆灭。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宣德九年(1434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的同母弟凡察为都督佥事,负责建州左卫事务(但是没有授予建州左卫指挥使官职)。正统二年(1437年),明朝以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童仓)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与其叔凡察共掌建州左卫。为了避免再次被野人女真袭击,董山向明朝请求重返阿木河故地定居。在得到允准的诏书后,董山于正统四年(1439年)春率部众迁移至三土河(今吉林海龙)居住,临近建州卫李满住部(即李显忠之子,董山表哥)。

董山早年曾经被兀狄哈部俘获,建州左卫印信也被一并夺走,所以明朝在任命凡察为都督佥事并负责建州左卫事务时,就重新筑造了新印信给凡察,但是董山被兀狄哈部释放返回建州左卫后,又带回了旧印信,新旧两印导致叔侄之间矛盾严重、争斗不已,史称“卫印之争”。明朝在得知具体情况后,先是令董山上缴旧印,但董山坚持不缴,而凡察也坚决不交出“管理建州左卫事务”的权力。为了平息纠纷,同时也为了削弱建州女真的实力,明朝干脆以“叔侄不和”为理由,将建州左卫一分为二,另设建州右卫,以凡察为建州右卫指挥使,董山则为已经析出了建州右卫的新“建州左卫”指挥使,这是正统七年(1442年)二月的事。

早在正统三年(1438年)的时候,,建州卫(阿哈出之孙李满住部)就已经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克素浒河(今苏子河)流域居住,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为主城。正统五年,建州左卫在董山、凡察的率领下也迁到这里,居住于佛阿拉城(也在新宾县)。正统七年建州左卫析出建州右卫后,两卫以青龙岭(马儿墩岭)为界,各自驻守一边,辽东建州三卫由此形成。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年)的建州三卫中,以建州卫最为强大,其首领(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对辽东寇掠无常,叛服不定,边地军民深受其害。建州左卫董山、右卫纳郎哈(凡察之孙)也依附于李满住,时时串联入寇,侵夺财物。成化三年(1467年),明宪宗在忍无可忍之下,派征夷将军总兵官赵辅率军五万出边墙进剿建州女真三卫,并严令要“毁巢穴,绝种类”。在明军的三路合围之下,成化三年九月,明军斩杀建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建州右卫指挥使、都督佥事纳郎哈一并被杀;建州左卫指挥使董山则被明军抓获,在押送途中因试图逃跑被杀(也有一说是董山在赴京朝贡时被明军杀于驿馆),建州三卫被杀者超过一千七百人,村寨被破四百座,牛马积蓄荡然无存。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建州女真再也不敢挑衅明朝。而这一次明军出兵讨伐建州女真的军事行动,史书中称为“成化犁庭”。

李满住、董山、纳郎哈被明军诛杀后,为了保持对建州女真三卫的羁縻统治,明朝在严密监视的前提下,授予李满住之孙完者秃为建州卫指挥使、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授予纳郎哈之叔阿哈达为建州右卫指挥使;授予董山长子脱罗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慑于辽东明军的压制力,建州三卫此后百年间对明朝都恭敬无比,遵制入京朝贡,不敢有其他心思。

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先后在脱罗、妥义谟(董山次子)兄弟间传承,大约在嘉靖元年至二十年之间(1522-1542年),脱罗、妥义谟的侄子福满(董山第三子锡宝齐篇古之子)承袭父辈的官职,成为新一代建州左卫指挥使。福满在位的时候,建州左卫曾从佛阿拉迁至赫图阿拉,和建州卫居于一处。

福满有六个儿子,分别是:德世库、刘阐、索长阿、觉昌安、包朗阿、宝实。在迁居到赫图阿拉后,福满诸子逐渐长大,于是福满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六个儿子分别成家立业,并协助儿子们每人建一个城池,使六子分居于六处,建州左卫及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势力因此不断扩大。女真语中“六个”的读法是“宁古塔”,所以福满的六个儿子也被称为“宁古塔贝勒”。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大约在嘉靖中后期(1550年以后),福满去世,其第三子索长阿、第四子觉昌安先后承袭建州左卫指挥使官职。此时建州右卫首领王杲(阿哈达之孙)势力强大,觉昌安为了维护左卫利益不受侵害,于是为自己的第四子塔克世请婚于王杲,迎娶了王杲的女儿喜塔腊氏,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杲的儿子阿台,建州左卫和右卫之间的姻亲关系密不可分。

王杲凭借实力一统建州三卫后,蠢蠢欲动,欲效仿当年建州卫首领李满住的做法,反明自立于辽东。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开始,王杲不断出兵侵袭明朝边墙以内,先后杀明朝抚顺守备彭文洙、辽东副总兵黑春,以及指挥使王国柱、陈其孚、戴冕、王重爵、杨五美等明军高级将领,辽阳、孤山、抚顺、汤站等地都遭到王杲的侵扰。

在王杲侵袭边地的时候,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为了建州左卫的生存,不得不依附右卫,一同参与入边劫掠。但觉昌安不想背上“叛明”的罪名,于是在参与寇边时又暗中与明军私下往来信息,密报王杲的动向和计划。

万历元年(1573年)王杲在抚顺以“互通马市”的借口,于马市现场诱捕并杀害了明朝备御裴承祖,朝廷得知后大怒,下诏断绝和建州女真的贡市,并命辽东总兵李成梁出兵征讨叛臣王杲。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又率部入寇,并伙同鞑靼土默特部、兀良哈三卫泰宁部一起大举入寇辽阳、沈阳。为了消除隐患,李成梁于是在万历三年(1575年)率领辽东各地驻军合计五万,效法当年赵辅进剿李满住的作战手段,以四路合围的方式,进逼王杲部建州右卫的首城古勒寨(新宾县古楼镇)。王杲在明军大兵压境之下仓皇逃窜,弃守古勒寨,投靠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被王台设计擒获,绑缚送交明军,然后押送至京师处死。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一次进剿中,李成梁亲自督军作战攻克失去了首领的古勒寨,斩建州右卫首级一千余级,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事先从私下交往的明军将领处得到了消息,提前离开古勒寨,返回赫图阿拉,躲过了一场祸事。但王杲的两个外孙:塔克世和王杲之女喜塔腊氏的长子努尔哈赤、次子舒尔哈齐因为在古勒寨探亲,没来得及离开,被明军俘获,几乎被杀。后来李成梁得知努尔哈赤、舒尔哈齐是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的孙子,而觉昌安向来亲明、和明军有私下交往,所以没为难这两个少年(努尔哈赤生于嘉靖三十八年,也即1559年,此时才十六岁,舒尔哈齐更小,才十一岁),将他们收留在自己府内做随侍杂役(不是讹传的奴隶),后来又送还给觉昌安。

王杲被明军诛杀后,其子阿台等人从古勒寨逃脱,并在明军撤军后回到建州右卫故地,重建了古勒城与沙济城,誓言要和明军作战到底。因为阿台之妻是觉昌安之女,所以觉昌安此后在建州内部的地位要较王杲在位时自如了许多,建州左卫的势力也开始恢复。

万历六年(1578年),十九岁的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府中做了三年仆役后,和弟弟舒尔哈齐一起被遣送回建州左卫,但此时塔克世之妻喜塔腊氏已经去世,他另外娶了哈达部首领王台的女儿那拉氏为继妻,那拉氏不待见努尔哈赤兄弟,所以努尔哈赤兄弟不得不和父亲塔克世分家,只分得少量家产。此后努尔哈赤与弟弟等人以挖人参、采山货等方式为生,并常常到抚顺和明朝军民互市,进行贸易易货来养活自己和家庭。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为了将阿台的势力消灭在初建时期,于是发兵攻打建州右卫的古勒城与沙济城,以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为向导。阿台之妻是觉昌安之女(一说孙女),所以觉昌安在明军围城前夕带着塔克世进入古勒城,准备劝阿台投降明军,最不济也要把女儿带出险地。可是尼堪外兰觊觎建州左卫的地盘,想要借明军的手杀害觉昌安和塔克世,以便让建州左卫群龙无首,自己好趁机夺取势力范围。

于是尼堪外兰唆使明军攻城,又在城外渲染“杀阿阿台者,封古勒城主”的虚假军情,古勒城内大乱,不能坚守,明军趁势展开攻城,阿台兄弟及建州右卫民众被杀二千多人,觉昌安和塔克世也被明军误杀。

当时已经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得知父祖被明军误杀后愤慨不已,向明朝要求做出解释。李成梁心中有愧,将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交还给努尔哈赤,并给他三十道敕书(可以用来进行朝贡贸易)、三十匹马,并让努尔哈赤承袭了建州左卫指挥使官职、加“龙虎将军”官阶(正二品武将),晋位都督佥事。

努尔哈赤凭借此身份,并用父、祖所遗留的十三副甲胄为资本,开始了他统一建州女真、乃至辽东其他女真部族的过程,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七岁的努尔哈赤基本统一辽东女真各部(仅海西女真叶赫部尚存),于是他在这一年于赫图阿拉称帝建国,建立“大金”(后金),改元“天命”,自号“覆育列国英明汗”,正式和明朝开始分庭抗礼、对立争斗。

这之后的故事,历史书和各种史料都记载得很详细,就不再加以叙述了。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后金继任大汗皇太极将国号从“大金”改为“大清”,族名也从“女真”改为“满洲”,尊号从“大汗”升为“皇帝”,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就此正式建立。而这一年距离清朝的直系祖先蒙哥帖木儿被明成祖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开始具有势力范围和政权统治的雏形时,已经过去了二百二十四年。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已经入关五年,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以及帝系传承的正统性,顺治帝追尊爱新觉罗氏创业之初的几位祖宗为皇帝,其中实际上开创基业的始祖猛哥帖木儿被尊为“肇祖原皇帝”,并改名为“孟特穆”这一高大上的名字,福满被尊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被尊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被尊为“显祖宣皇帝”。同时,清朝在兴京(即赫图阿拉)建兴京陵(后改称永陵),安葬兴祖、景祖、显祖三人,还修建了肇祖的衣冠冢于内,一并加以祭祀,以此来纪念爱新觉罗氏血脉的起源和清王朝的传承渊源和历史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