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问: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答:

一,是因为人们普遍流传和认可"书圣"王羲之书法,一旦学习了王羲之的,那么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其妙处。所以大多时候人们一接触王羲之书法之后,就已经被折服了,欣赏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难以分散功夫和精力再领会王献之书法了。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二,是和历代统治者宣传提倡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唐太宗个人极端喜爱王羲之书法,科举考试也以王羲之体势为主,大力提倡,直接导致后来历代文人书家的认可、大众的接受而得以流传密不可分。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三,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王献之留下的书迹相对很少,由于历代都侧重于提倡王羲之,有褒扬王羲之,贬抑王献之书法倾向,所以,在传刻的法帖中王献之法帖保存并不多,且大多是"一笔书"的草书,楷书很少,(最著名的是《洛神赋》,其次还有《丙舍帖》、《乞假帖》,后两者多不为后人所关注,影响很小)。所以在人们印象中,王献之的楷书就只有《玉版十三行》。可供选择法帖很少。

难以像其父王羲之那样,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法帖都很多,难以系统性训练书法,所以宁愿选择王羲之书法。

四,王献之王羲之虽然称"二王",实际上两人属于不同的书法体系,大王其实是"內擫"笔法。"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

王献之在王羲之后以"外拓"的新型笔法和妍媚、俊爽的另类风格发展了书法艺术。"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散朗而多姿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特别是在草书上具有"破体""创新"的巨大贡献,一改王羲之內擫的束缚,增强了点画映带牵连,突出节奏变化,使行草书有了更大的发挥自由空间。

然而,王献之这些行草书方面的贡献,在后来的张旭,怀素,甚至颜真卿,米芾,黄庭坚他们的草书书法都得到很大程度延续继承和更出彩的发扬光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因此人们学习草书就会直接学习更有影响力的"颠张醉素"的草书。反而忽略和无形中掩盖了草书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穿针引线"有着非凡贡献的王献之。

正因以上诸多因素,书法史上王献之继承和发展方面隐性的贡献卓越,虽然表面上学习王羲之书法人很多,但由于王献之在书法特别是草书上的举足轻重开创性地位,还是得到公正的评价认可,"虎父无犬子",名副其实的与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