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问: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答:

日军的“屁帘儿”奇丑无比,却是天皇的“恩赐”,并避免了日军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其功能类似于猪八戒的招风耳。八路军的军帽有类似功能却非常美观!

日军的这种设计,并非日本的独创,具有独特的功能。甚至在中国军队的军帽上,也有类似功能的设计,但要美观许多。

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日军为什么一定要用几块黄尿布,耷拉在帽子边上。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日军军帽垂布,是天皇的所谓“恩典”。

日军军帽两侧的垂布,设计非常奇葩。和三八式步枪一样,是二战日军的标配,通常被称为“帽垂”。

有一种说法,说是日本人怕被中国军队的大刀砍头,所以专门设计在军帽两边加帽垂,可以缓冲大刀欢杀的力量。这种说法绝对没有任何依据,因为凭借几片布片,根本无法抵御大刀劈砍的威力。

那么这几块奇丑无比的布片,最初是如何装备到日军部队中来的呢?

1874年,日军侵占我国台湾省后,台湾的爱国军民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与入侵的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顽强抵抗。

驻台日军在“清剿”抗日武装的同时,深受台湾蚊虫叮咬之苦。由于台湾属于偏热带性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变化快,蚊虫很多,给日军造成了许多非战斗性减员。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7月,日本天皇为了表现自己体恤“臣民”,进一步开展侵略战争,颁布了所谓的“天皇敕令”,给台湾的日本驻军配发“军帽垂布”。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1900年,日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佩戴了这种有帽垂的军帽。

这种独特的设计,把整块布分成几块,帽子上方有三个通气孔,后面有绳带。后来几经修改,1938年6月,日军士兵配发陆军略帽,将“军帽垂布”随同发放,在帽子后下方有四块布片,耷拉在帽垂上,走起路来随风飘扬。

作用不大的功能和日本人奇怪的审美观。

这么做的作用主要有4点:

一是防止蚊虫叮咬。在行军途中,可以自然飘动,在日军作战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蚊虫肆虐。这样就可以多少赶走一些蚊虫叮咬。

你要说这种设计效果有多大?当然不可能完全赶走蚊虫。对头颈部多少有一点保护作用。

二是便于空气流通。这种设计,相当于猪八戒的招风耳,通过帽垂不停地摆动,也促进了空气流通,便于散热,在闷热的雨林天气作战,增加舒适性。

三是可以遮阳。帽子上有了这种布片,多少也可以遮挡一些阳光。

四是应急作用。战场上,在士兵受伤时,经常不能及时找到干净的布,用来包扎伤口。这种布片虽然卫生状况不佳,关键时刻也能扯下来应急,包扎一些不太严重的伤口,起到止血的作用。

日军在亚热带地区作战,尤其是在缅甸、英帕尔等丛林地区,由于蚊虫叮咬造成疾病而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很多。有了这种布片,有效降低了日军的非战斗减员。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有人估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由于装备了这种布片,减少了日军大约10万人的非战斗减员。我认为这个统计并没有太多的依据。

照我看来,这种布片,不能否认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所起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你想想看,行军途中,如果汗水、雨水把这些布片打湿,再加上天气闷热,这些潮湿的布片,贴在头颈部的皮肤上,能有多舒服?所以这种设计并不是很受欢迎。

日军的这种奇葩装备,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奇怪的审美观,他们认为这些布片迎风飘扬,比较拉风、“威风”。

在日本武士时代,日本武士就有一种称之为“阵笠”的装备。日本武士佩戴一种四周垂下布条的斗笠。这种布条主要功能是遮阳,同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因此,日本人在设计之初,除了参考借鉴当时法国军队的设计,也借鉴了古代武士“阵笠”的设计风格。日本人认为:这种设计好看、威风,能够展示他们所谓“皇军”的“形象”。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并非日军首创。

头上用布匹包扎,在中国古代叫“帻”,唐朝以后称为“幞头”。中国古代打仗时,士兵们在头上,就经常会包扎着一些布匹,式样五花八门,古代士兵的头巾,包裹士兵整个头部,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同时也能防止蚊虫叮咬,关键时刻可以用来包扎伤口。清朝李鸿章的北洋水兵,头顶上也裹着布片。

在军帽两侧加帽垂这种设计,法国人,德国人都曾经使用过,更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

法军为了防止士兵被阳光暴晒,从而灼伤皮肤,特别设计在帽子的后面加装布片,主要目的是防晒和防止蚊虫叮咬。法军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陆军部队。因此在明治时期,日本组建近代陆军,口号是“全面西化”,对部队的着装进行改革,仿效了法军的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与此设计类似的是德军的“德式山地帽”,国民革命军的军帽,就参考了这种设计。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国民革命军得到了大量的德式装备。其中,德式山地帽的设计,也就被大量列装国军。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全面抗战开始后,驻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根据国军统一编制序列,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也开始佩戴这种设计的军帽。

抗战初期,国民党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发放“青天白日”帽徽。后来随着抗日战争进入中后期,国共双方频繁发生摩擦,国民党停止或者延迟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也基本不再发放“青天白日”帽徽。因此,八路军帽子上一般不再有“青天白日”的帽徽,而只以两颗扣子作为代替。

而这两颗扣子是可以解开的。如果解开扣子,就可以把帽子两边挡耳朵的部分放下来,可以遮挡蚊虫叮咬、遮阳,天冷时,又可以护住耳朵御寒。这种设计比较美观。可放可收,非常人性化。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并非全部日军配备。

配发军帽垂布,主要是抗战时期的日本中国派遣军和日本南方军。其作战区域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在华北战场作战的日军,由于没有那么多蚊虫,所以很少配发。

而日本关东军,则基本没有配发这种装备。因为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作战,气候相对寒冷,没有热带雨林,没有那么多的蚊虫叮咬,平时也很少有太阳暴晒,所以不需要有这种装备。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