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为什么会战败?他们究竟输在了哪里?
我个人认为是那个无法超越的德国军事上层各个不同意见之间的无法调和(希特勒最终每每只能平衡这些意见)。决策(最开始的平衡意见)从一开始就导致了失败的结局。其他人呢?
答:
二战中希特勒出现很多决策失误,但是到底哪一个失误是致命的,导致了德国输掉战争?
有人说希特勒最大的失误,出现在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撤退中。他不该下令德军停止前进,错过了围歼联军的机会,让英法联军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有人说,希特勒应该在消灭法国之后,把精力集中在西线,全力以赴消灭英军。
有人说,希特勒不该占领波兰,惹恼英法。
有人说希特勒的失误是不该跟意大利这样的猪队友结盟,让意军在北非进行一场无关紧要的战争。
希特勒不该在1942年下半年,苏德战争处于关键时期的时候,抽调隆美尔率领的装甲部队,增援意大利军队。
还有人说,希特勒不该向苏联开战,应该跟斯大林联手称霸欧洲。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希特勒太猖狂,用一句中性的词说,是太轻敌,他轻视了苏联的实力在此之前,希特勒已经犯下轻敌错误,在1940年6月占领了法国。
占领了波兰之后,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了。
接着占领法国,跟英国成为死敌。
跟英国开战的后果,就是跟美国为敌。接着希特勒又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跟苏联开战。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根本不足挂齿。因为在1939年11月底爆发的苏芬战争中,苏军的表现实在太糟糕了。
那场战争中,苏联投入兵力120万,是芬兰军队的6倍。
但是战场历时105天的战争,造成了苏军37人伤亡,芬兰方面只有2.5人伤亡。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苏军战略失误,二是因为斯大林的大清洗洗掉了无数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
因此希特勒瞧不起苏联,觉得它不堪一击,说“苏联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要上去踹一脚,立马就会倒塌。”
在此情况下,希特勒丧心病狂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从这一刻起,德军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非常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
它的爱国教育非常成功,它的人民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为了保卫社会主义政权的献身精神。
苏联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在战争爆发后,进行快速的战争动员。
苏维埃的一党执政制度,能排除一切干扰,调配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
法国遭遇挫折的时候,政府随即发生分裂,出现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主和派和以戴高乐为首的主战派。
因此法国虽然有号称欧洲最强的陆军,但是在遭到入侵的时候,法国政要出现分裂,人民也不能万众一心,共同抗敌。
苏联高层虽然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所有人的态度惊人一致,那就是坚决抵抗。在苏联,没有投降派、主和派;只有一个派别,那就是主战派,为了保家卫国不惜代价。
不管什么主张,有什么分歧,有多少深仇大恨,他们都放弃了积怨,不向侵略者妥协和退让。
希特勒仇视共产主义,但却没有研究过这种制度,不了解过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更不知道苏联人民是拥护这种政治制度的。
客观地说,希特勒虽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有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可是人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如果不懂政治,打仗就是一条腿走路。
而且苏联的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干自己想干的事。
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展了一系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联共十四大上,斯大林提出宏伟目标,宣称要在工业上全面赶英超美。
1930年前后,全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集体沦陷:
工厂接二连三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财政赤字猛增。
但是苏联这边风景独好,生机无限。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争先恐后涌向苏联,原来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封锁不复存在。
1930年执行的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
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
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到二战爆发前,1941年前,苏联在西方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构筑了实际上无与伦比的、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欧洲就名列前茅,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
苏联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可能进行的战争,提供了可靠保障。
苏联雄厚的工业基础可以体现在其战争期间坦克数量的全面优势。
无论是在战争初期还是结束时,苏联的坦克数量都比入侵他们的德国人要多。
以1941年为例,德军和苏军的坦克数量对比是5500辆对25000辆,而当年两国坦克年产量的对比是3083对6402辆。
尽管德军头年的进攻使苏联丧失了三分之二的重工业生产能力,但苏联1600万工人和技术人员还在。
这就使苏联在第二年就变戏法似的,在一夜之间重建起2000多家工厂。
虽然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在初始阶段占据着装备优势,苏联强有力的工业为红军后续的反攻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希特勒对此却视而不见,没有预料到;这就是他的最大失误。
不过这些优势,在苏德战争刚爆发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苏德战争刚打响的时候,一切都像希特勒预想的那样顺利。
战争进行不到半年,苏联便损失了多达四百万军队,其中被俘人数达到280万。
但是正是这种顺利,助长了希特勒的狂妄。
1941年7月16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敞开。
正当古德里安等德军官兵摩拳擦掌地准备杀向莫斯科时,希特勒却出人意料地出了个昏招。
他力排众议,决定把莫斯科先放在一边,将进攻矛头转向乌克兰和列宁格勒。
简而言之,希特勒根本没有把苏军放在眼里,觉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苏军不过是案板上的肉,只有任人宰割的资格。
希特勒的狂妄,直接导致德军错过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机会。
直到1941年9月底基辅战役结束,德军才腾出手来,进行准莫斯科战役。
这时候,最佳战机已经错过。
7月上旬基辅战役打响的时候,朱可夫正在下令苏军修筑保卫莫斯科的工事。
同时,朱可夫调兵遣将,从中亚,远东抽调大量兵力赶来保卫莫斯科。
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的时候,苏军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只等着跟德军决一死战。
而老天也跟希特勒过不去,雨季提前到来,以机械化部队为杀手锏的德军,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随之而来的冰天雪地,让没有防寒服的德军士兵冻得浑身发抖,冻烂了手脚;一米厚的积雪中,没有伪装服的德军坦克装甲车寸步难行,成为苏军的活靶子。
德军的枪支冻得拉不开栓,车辆燃油因为严寒无法使用。
而苏军对此却有了充分准备而随心所欲,士气高涨。
表面看来,是老天给德军过不去,是希特勒的指挥失误。
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太狂妄,不能保持冷静,低估了苏军和苏联人民的斗志。
被称为苏德战争转折点的战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装备精良的第六集团军折戟沉沙,德军从此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
希特勒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分兵冒进 。
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轻敌,低估了苏军战斗力和苏联人民的抵抗决心。
正是这种轻敌,使第三帝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从而彻底结束德国的欧洲称霸梦。
低估了英美抗德的决心曾几何时,英国和法国政要采取绥靖政策,让德国人有恃无恐。也让希特勒产生错觉,认为英伦三岛上的“荣誉日耳曼人”德意志的敌人。
希特勒觉得,英国人跟自己都是反共的,所以在自己进攻苏联的时候,英美不会帮助共产主义苏联。
因此他才敢于放手进攻苏联,没有任何顾虑。
结果出乎意料,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一向对苏联恨之入骨的丘吉尔立即发表谈话:
“现在必须与从前的敌人苏联合作,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再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对第三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个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旗帜鲜明支持苏联抗德的还有美国总统罗斯福。
美国在1941年起就向英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两国领导人还相互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这一次,面对战争狂魔希特勒,英美共同站在了德国对立面。
英国率先向苏联提供援助,性能优越的“飓风”战斗机就是英国人送给斯大林的厚礼。
尚未参战的美国也不甘落后,通过租界法案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卷入战争,开始大张旗鼓对苏援助。
1942年间,美国开辟了三条援助苏联的线路,其中包括伊朗铁路和北冰洋航线。
三年里,英美通过这几条线路向苏联源源不断地输送战略物资。战后,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指出:
“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可能难以赢得卫国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
“1941年7月31日信函中宣称,斯大林认为如果没有美国人的帮助,英国和苏联就不可能和德国强大的物资实力相抗衡,因为德国拥有其所占领的欧洲领土的全部资源。”
1942年英美的一系列行动充分表明它们跟纳粹势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反观希特勒,这位帝国元首被浮云蒙住了双眼,对国际政治一窍不通。
所以德国纳粹灭亡,一点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