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为什么描述品行不正的人,要说成是“不三不四”?

问:为什么描述品行不正的人,要说成是“不三不四”?

答:

“不三不四”话缘由

老师和父母经常告诫我们,交朋友要慎重,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不三不四是成语,就是指那些品行不端或是来路不明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良之人被称为不三不四呢?
这个典故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说的是梁山泊好汉鲁智深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出了命案后被迫在五台山出家,后来他到大相国寺去管理被痞流氓霸占的菜园。这帮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设法给鲁智深一个下马威,想群殴他,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他们全打入粪坑里求饶的故事。为什么描述品行不正的人,要说成是“不三不四”?

《周易﹒系辞传》有“《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2.这个说法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八卦中每个经卦中三个爻,分别是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而64个别卦都是由上下两个经卦组合而成,两个经卦就有六个爻了。三、四在别卦中是代表人位的,“不三不四”就是没在人位上,也就是不行人道,不做人事,所以,不三不四才代表那些品行不端,不正派的那类人。包括“说三道四”、“颠三倒四”中的三、四也大约也是人位这个意思。

为什么描述品行不正的人,要说成是“不三不四”?

3、“三”和“四”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很高的地位。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古代史料记载,将“天”为一“地”为二(水陆合计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不仅作为一个数,而且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上有日月星“三光”,帝王有伏羲、神农和皇帝“三皇”,中外文学名著自古以来同现了许多“三部曲”以及“三进”“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的故事情节。此外还有许多名言,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和“三思而后行”等,都与“三”有关。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而对于“四”则另有一番说法,谓之“周全”称心“事事(四四)如意”。

西天如来佛旁必是“四大金刚”,《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为伍。古人学习有“文房四宝”,文人操四艺琴棋书画,汉书写四体真草隶篆楷,中国文化典籍有《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北宋文坛有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元曲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明代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还有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至于其他方面诸如“四季”“四方”之类的真是举不胜举,人们把“四”视为吉祥周全。

古代文化中的“三”与“四”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结晶,“三”与“四”的用法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赞誉。《金刚经》中把三比作三心,即:过去现在未来心,把四比作:清净心为什么描述品行不正的人,要说成是“不三不四”?

不三,自然是理解为:三心不可得大家都理解,自然的要用四来衡量行为规范,可是又不具备清净心,就被成为不四。

这就是品行不好的人被称为“不三不四”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