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爷能直接罢免知府吗?
答:
亲王能通过手段罢免知府,但亲王一般不会直接这么做,就好像非拿着关刀去杀鸡一样,不符合“游戏”规则。
没有举荐,能当知府难如登天看似宗室亲王和地方知府是八旗和地方一内一外,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实际上宗室亲王一句话就能决定知府的仕途与命运。
首先,知府科举入仕,归吏部勘合,清朝前期为正四品,后来品秩为了区别于道台,乾隆十八年改为从四品。
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为一府最高行政长官。
清代地方行政省、府、县属于固定级别,区别于道台、知州、地方厅等无固定级别的官员,所以清代对知府的任命是非常严格的。
其次,大到督抚,小到知县,地方“一把手”的任命名义上都是皇帝亲自下旨,但人员名单是由吏部勘核京官中优异者(京官外放)或拔擢地方官员(调任或升任),再报到内阁、军机处审核上奏皇帝批准,通政使司行文,吏部任命。
“朝中有人好做官”知府的人选主要是来自于内阁或军机处保举或者地方督抚的推荐,一般皇帝都会“给面子”加以批准。
在清代想当时上知府难如登天,别说知府了,就是当一个知县也很不容易。
知府必须是科举正途进士出身,资历、年历、考核一定要过关,而且年龄、相貌、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最关键的就是朝中的保举。
如果没有内阁、吏部或地方督抚的保举,即便是熬了多少年也一样没戏。毕竟知府、知县不是翰林院或通政使司等衙门,是实实在在的地方一把手,这种实缺的名额太少了。
清史稿记载,清末东三省、新疆改土归流后,知府的名额最多时总计才二百一十五个。“僧多粥少”的情况非常严重,出一个知府的“缺儿”,能有八百个人红着眼盯着,打破了头往里挤。
知府出缺,排大队等着的人比比皆是,但清中后期官职早已饱和。
一些富庶如江浙苏皖地区的知府,所谓“冲、繁、疲、难”四字缺的府县中,“冲、繁”是最“抢手”的肥缺,难度还要加大数倍。
得功名得多,进而官职多,但地方实缺就那么几个,雍正年间出现三十年都没有上任实缺的官员,甚至有的人等到死也没到地方上赴任。
所以地方府县任免的关键在于朝中部院和地方督抚的保荐和考核,甚至一些举人出身的官员要到京城参加“大挑”,专门走王公大臣的“门路”(来去是梦),想方设法能到地方混个知县的实缺。
《故宫档案》记载,知府中“由牧令起家者十之二三,由部院外擢者十之八九。
说白了也就是靠自己一级一级“往上爬”的基本没戏了,必须靠朝廷内部高层的拔擢。
亲王能否决定知府的命运清朝宗室王爵有三类,即十二家世袭罔替王(铁帽子)、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
清朝吸取明朝“裂土锡爵,藩屏中央,王爵世袭”宗室诸王的教训,清朝除世袭罔替诸王外,宗室爵位递降,而且诸亲王贝勒只封爵,不封地,不临民。宗室诸王只能待在京师,无旨意不得离开北京。
顺治十四年题准(题奏批准),和硕亲王到奉恩将军,无论是扫墓或其他原因,不得在外宿夜,除非宗人府请旨。而且王、贝勒、贝子、公每月逢五常朝坐班,以日出时稽察,平日也不给假。
康熙十年题准,圣驾巡幸之时,上到诸王贝勒,下到闲散宗室、觉罗,除非下葬一律不给假、不出京。
亲王甚至连到城外骑马狩猎、放鹰哨鸽、钓鱼看戏等“溺於逸乐,致扰居民”的活动都受到严格限制。
以至于清朝时期,宗室诸王贝勒除非是奉旨做钦差或外省官员进京觐见述职才能见到地方官员,否则亲王很少能有机会和督抚、布政按察使、府道州县等地方官员打交道。
而且宗室亲王从小上的是皇家宗学,奉旨不得参与乡、会试。仕途不同也就不会和走科举之路的文人士子有任何交集。
皇子十五岁时由宗人府请封,其爵级出自圣裁,然后入旗、分府、拿着高额的俸禄和田租,妥妥的以天潢贵胄过完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一生。
表面上看清朝亲王虽然养尊处优,不假以事权,但却不意味着没有事权。
如雍正朝怡亲王、嘉庆朝成亲王,咸丰朝恭亲王,光绪朝庆亲王都入主中枢,尤其是军机处成立后,亲王为军机首魁而参政主政者不少。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巡幸亦如之。明降谕旨,述交内阁。谕本处行者,封寄所司。并册藏存记人员,届时题奏。
何况如顺治朝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雍正朝宝亲王(弘历),宣统朝醇亲王(载沣)等代天巡狩、监国主政的实权派亲王。
而且亲王除了主管宗人府、觉罗学、理藩院、各旗都统外(成败皆空),也分管六部差事,比如清初建国首封六大亲王各分管一部(后不假实权,但还监管礼部、工部、刑部等差事)。
所以清朝亲王地位远非一个知府可以望其项背的,别说地方的总督巡抚了,就是朝廷的三孤三少(太少师傅保),民公侯伯、魁阁宰辅,领侍卫内大臣等见了亲王也要称奴称臣,年节时行两叩六拜礼。
乾隆的弟弟和亲王弘昼,因小事起争执,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把军机大臣一等公讷亲打了个半死,把乾隆皇帝都看傻了,结果啥事没有,打了也就打了。
如果亲王奉旨出京巡视,换成知府后果可想而知,丢官都是小事了。
《雍正王朝》中也有这样的桥段,年羹尧川陕总督的任命书到了吏部,被雍亲王胤禛直接给按了下来,要重新举荐。
总结虽然清朝宗室亲王不会和一个地方知府有什么交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可能地方知府的顶头上司或终极上司是亲王的下属或奴才。
如果知府有“必要”的理由非逼着宗室亲王“出手”,亲王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直接免掉知府,也可以保举其他官员补缺。任命和罢免谁,往往一句话送到军机处或吏部就够了。
但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一个是京城内的天潢贵胄,一个是管辖一府的地方官员,中间还隔着多级“行政单位”(来去是梦),权利的圈子差别太悬殊了。
知府上赶子巴结和硕亲王都拜不到庙门,连王府的长史都是三品官,反而亲王如果给知府一个机会,那么知府就可能真的飞黄腾达了。
清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的地位高低的对比
清朝四大恩封铁帽子王在晚清时代地位高低的对比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