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问: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答: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随着周王室的式微,天下各路诸侯开始争雄称霸。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诸侯国通过迁都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战略,而迁都的路线基本都是向中原靠近,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以夺取霸主地位。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迁过都的是齐国。秦国经过九都八迁,一步步从西垂之地向东迁徙,逐步靠近中原,其目的就是为了图霸。而通过三家分晋形成的韩、赵、魏三国,也相继经历过迁都。

提起赵国的都城,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邯郸,其实赵国最初的都城并不是邯郸,而是晋阳,只不过当时的赵国还没有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国。因此,只能说是赵氏家族的都城设在晋阳。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国的实际开创者是赵简子(赵鞅)和赵襄子(赵毋恤)父子,赵氏作为晋国的诸卿之一,所面对的主要政治对手就是晋国公室以及其他新贵族势力。为了发展壮大自己,赵氏就必须夺取晋国公室和其他贵族的领地。位于太行山以西的晋阳,其地理位置靠近晋国的都城,而远离其他贵族的封邑,是赵氏可靠的根据地。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联手灭掉了晋国公室的最后两家祁氏和羊舌氏。祁氏的封邑被分为七县,羊舌氏的封邑被分为三县,两家的土地被六卿瓜分。此时,赵家的家主是赵简子。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随着晋国君权的下移,六卿势力的上升,晋国公室的土地逐渐被六卿瓜分,而六卿之间的领地交换、转让和抢夺事件也时有发生。他们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互相攻打不休。

公元前497年,赵氏家主赵简子为了增强晋阳的实力,要求赵氏的同宗小支邯郸大夫赵午,将卫国进贡给赵氏的五百户士民归还给他,以便将这些人安置在晋阳。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午起初答应了,但后来又反悔。一气之下,身为家主的赵简子将赵午抓到了晋阳,随后将赵午处死,赵午的死导致邯郸赵氏的叛乱。原本是赵氏家族的内乱,结果引发了晋国六卿之间的大乱。

邯郸的赵氏联合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赵简子,久攻晋阳不下。此时,六卿中的其余三卿荀氏、韩氏、魏氏的态度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最终三家权衡利弊之后,联合赵简子,将中行氏和范氏赶出了晋国。中行氏和范氏被驱逐后,四卿瓜分了两家的领地。于是,晋国政坛又开始了“四卿并列”的时代。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公元前455年,智氏的家主智伯是晋国的执政卿,他打着“强公室”的旗号,自己带头献出万户封邑,然后要求韩氏、魏氏和赵氏和自己一样,也要献出万户封邑。韩氏和魏氏由于实力较弱,在智伯的威胁下,不得不照做了。但是实力稍强的赵氏,始终不肯献地。此时,赵氏的家主是赵襄子。

公元454年,智伯胁迫韩氏和魏氏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守晋阳,这里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坚固,粮草物资充足,而且晋阳的百姓对赵氏非常拥护和支持。

为了灭掉赵氏,三家出兵围攻晋阳,这一围就是一年多,始终不能攻克。随后,又采取水攻的办法,引汾水灌城,试图将赵氏赶尽杀绝。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晋阳被水所困,城内的百姓也出现粮食短缺。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派人与韩氏和魏氏取得联系,三家很快成为了盟友,反过来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领地。就这样,四卿专政又变成了三家分治。

此时晋国已经基本被韩氏、赵氏和魏氏三家瓜分干净,晋国已经一分为三,名存实亡。韩、赵、魏三家的诸侯身份,只等周天子的认可了。经过相互易地之后,三家的势力范围基本固定下来。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三家分晋之后,内部的争夺基本结束,向中原发展成了赵氏的重要战略。晋阳所在的山西,因为太行山的阻隔,难以向中原发展。因此对于赵氏来说,要想争霸中原,就必须翻越太行山,在面向中原的平原地带选择新的都城。

早在赵简子时代,随着赵氏在晋国政治地位的稳固,他就开始准备向外开拓疆域。当时有两个可选目标,一个是北方的代国,一个是太行山以东的中山国。晋阳临近代国,而中山国有太行山的阻隔,灭掉代国自然成为了赵氏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简子为了试探儿子中谁最具才能,于是对他们谎称自己在常山中藏有宝符,谁先发现,就归谁。他的儿子们便纷纷前往山上寻宝,结果一无所获。

唯有他的儿子赵襄子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宝符,是 “从常山临代,代可取也”。原来,赵襄子看破了父亲北伐代国的意图。赵襄子的才华令赵简子折服,于是他废掉了太子赵伯鲁,立赵襄子为太子。

赵简子去世之后,赵襄子继位,他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就立即着手北伐事宜。他宴请代王前来赴宴,在席间杀了代王,然后发兵灭掉代国,北进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赵国的势力。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公元前425年,虽然晋国名义上还在,但实际上已经被韩、魏、赵三家瓜分。赵氏分到了晋国的北部,晋国的中部和南部则被韩氏和魏氏占据。从地理位置上看,赵氏被阻挡在了中原之外。中原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的中心,赵氏要想逐鹿中原,就必须经过魏氏的领地,受制于人的事,赵氏肯定不干。

出于逐鹿中原的目的,也为了扩大自身势力的打算,赵氏便把都城从晋阳迁到了太行山东南的中牟(今河南鹤壁一带)。之所以选择中牟,是因为中牟的地理位置符合当时赵氏的需求。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三家分晋时,赵氏的实力强于韩氏而弱于魏氏,当时赵氏的北边还有一个强邻中山国。虽然晋阳的东面、南面和西面都有山脉阻隔,但北面却是平原地带,无险可守。

当时的邯郸已经在赵氏的控制之下,但邯郸位于平原地带,不易防守。而中牟位于太行山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赵氏定都中牟,可以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此,既可以防范中山国南下,又可以防止魏氏北上侵占自己的领地。

赵简子废除太子赵伯鲁,传位于赵襄子。但是赵襄子即位之后,认为自己夺取嫡兄赵伯鲁之位,违反了宗法制,希望把继承权归还给赵伯鲁一系,于是立赵伯鲁的孙子赵献子(赵浣)为继承人。赵襄子去世后,赵献子继位,便把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献子去世后,其子赵籍继位。此时,中山国趁韩、魏、赵忙于开疆拓土之际,攻打赵氏腹地,赵籍不得不向魏氏求援。魏氏同意出兵支援赵氏,条件是赵氏要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蒲州、临猗县一带)作为回报,赵籍欣然同意。

公元407年,魏氏向赵氏借道,灭掉了中山国。这场战争暂时减少了赵氏北方的压力,同时也让赵氏看到了魏氏强大的实力。赵氏都城中牟距离魏氏太近,中牟的富庶,也让魏氏对这里虎视眈眈,这令赵氏感到不安。

公元前403年,韩、魏、赵三家终于得到了周天子的认证,正式步入诸侯国的队伍,获得了和其他老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名分和地位。赵氏家主赵籍被封为侯爵,即为赵烈侯。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烈侯在位九年去世,因其子太子赵章年幼,便由其弟赵武侯继位。赵武侯在位十三年去世,他把国君的位子归还给了侄子赵章,是为赵敬侯。

但是此举引起了赵武侯的儿子公子朝的不满。在公子朝看来,自己的父亲是国君,那么国君的位子就应该由自己继承。

公元前387年,公子朝在中牟发动叛乱,而且这场叛乱的背后有魏国的支持。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赵敬侯平息,但国都中牟也被严重破坏。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面对破败的中牟,赵敬侯认为与其花时间和大量的财力去修葺,还不如迁都,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费用。再加上公子朝在中牟经营多年,支持他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待在这里实在不安全。

更何况,实力强大的魏国对富庶的中牟虎视眈眈,而此时赵国还没有实力和魏国对抗。几十年后,魏国直接用地和赵国交换了中牟,史称“赵魏易地”,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牟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赵桓子、赵献子、赵烈侯、赵武侯和赵敬侯五代,共38年。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敬侯经过综合考虑之后,将新国都的选址锁定在了邯郸,当时的邯郸已经具备了作为国都的基础。

邯郸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滏阳河支流沁河与渚河冲击扇区的中心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可以提供各种手工业和农业产品,提供各种商业服务,有充足的物资保证。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邯郸附近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赵国迁都邯郸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战国时期和宛城、临淄、大梁等齐名的冶铁中心。

邯郸所处的交通位置尤显重要,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这是当时沟通南北的唯一通道。大道以西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以东是河流纵横的平原,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

太行山脉有几条天然峡谷,被开辟成了穿越山间的“陉道”,形成了著名的“太行八陉”,其中的滏口陉位于邯郸西南的石鼓山下。邯郸就位于滏口陉和南北大道的交汇处,从滏口陉向西,可达上党地区和三晋腹地,向东可以争霸中原。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具有很高的军事地位,以常山为依托,可以控制太行山脉;邯郸东边的黄河及其支流漳水,还有漳水许多的支流,密集的水系网络,围绕在邯郸周围,为调运粮草、物资和军队提供了便利。

赵敬侯出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之后,最终选择迁都邯郸。邯郸临近魏国和齐国,是当时赵国逐鹿中原的理想之地。

然而,邯郸作为都城也有其不足之处。邯郸最大的优势是地理位置,最大的缺点也是地理位置。邯郸东距齐国边界、西距韩国的上党地区都不过百余里,南距魏国的边境也很近,而且东面和南面无险可守。大争之世,这样的地理位置很容易遭受他国的军事威胁。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敬侯迁都邯郸的当年,魏国就兵临城下,虽然以魏国失败而告终,但却是赵、魏两国矛盾的开端。

赵成侯时期,魏国再次围困邯郸,发生了“邯郸之难”;战国末期,邯郸更是多次受到魏国和秦国的威胁,最终被秦国占领乃至亡国。正是因为邯郸的地理位置,才使得邯郸屡次出现危机。

为了保证邯郸的安全,赵国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御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措施就是陪都制和修筑南北长城。

所谓陪都制,就是在邯郸之外,另外修建一座都城,作为邯郸沦陷之后的临时政治中心。赵国修建的陪都是邯郸北部的信都(今河北邢台信都县),赵成王时期,魏国虽然攻陷邯郸,但是由于信都的存在,并未造成赵国的灭亡。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邯郸距离赵国南部的边境太近,且无天然屏障可用来防守,“邯郸之难”发生后,为了防范魏国的入侵,加强边境安全,赵肃侯时期在南部赵、魏边界上修筑了长城。

这座长城在漳水北岸,西起武安故城西南,向东延伸到今天河北磁县南,然后折向东北,到达今天邯郸市肥乡区西南,基本是沿着漳水而修筑,对邯郸形成拱卫之势。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当然,任何一座都城的选址,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足。国都一旦确定,就需要在权衡利弊之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其存在的缺陷,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邯郸就是如此。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于此,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攻破,历经赵国八代王侯,延续时间长达158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