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什么是酱香型白酒?

问:什么是酱香型白酒?

答:

按香型分类

白酒是我国传统而独树一帜的产品,其酿造历史源远流长,酿造工艺丰富多彩,酿制风格千姿百态。

但历史以来较早期的中国白酒,是一种统称,却没有香型之分;香型的划分,是近代为便于从更公正的角度评比出名优酒而逐渐产生的事情。为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相互学习、做好评比,结合国情,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才对白酒香型开始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通过对酒内香味成分的剖析、香气成分与工艺关系的研究,并经酿酒界和专家认可,于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开始实施按香型进行评比并持续衍生发展。

第一、二届全国名酒评比会,评比方法是基于评酒委员对于参评对象的产品认知而“评议”、协商达成共识后得出,直到第三届评酒会上提出按照“色、香、味、格”等酒体的内在角度进行品评。自此,白酒香型遂才为国内外广大消费者逐渐认知;这期间,作为酱香之父、一代勾调大师的已故茅台酒厂原副厂长——李兴发,可谓功不可没。

茅台酒本身工艺复杂,但在生产早期全凭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感觉,而每个酒师的判断又各有不同,传统的酒体勾兑是以酒兑酒,不同的酒之间组合搭配、大坛酒勾小坛酒、老酒勾新酒,勾出的好坏基本靠酒师手艺,有时候还看酒师心情;这意味着,生产出的茅台酒就可能会产生各种不一致的风格,而质量也会出现忽高忽低的状况。寻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茅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解题的人就是李兴发。有几年,李兴发几乎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调、品尝,再勾调、再品尝……如是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管是谁,只要遇到了李兴发,准会被叫住,尝上三四杯调好的酒,如果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就休想走掉。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很多次,他因劳累过度而晕倒,有几次甚至吐血。更让人敬佩的是,为了保持勾酒时的灵敏味觉,李兴发对自己的要求更是近乎不近人情,作为贵州人,生活中却不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仅就蔬菜蘸点酱油。1964年,在保持类似几近走火入魔的状态4年以后,一个寒夜,李兴发从家里带了三种酒,兴匆匆赶到驻厂工作组宿舍;当他把三种酒让三位专家品尝后,三位专家异口同声地都认为三种酒的口味不一样;于是,他分别为它们取名,酱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了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而这三种典型体的确定,为茅台酒实现持续的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经验丰富的李兴发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却苦于无法科学系统地表述他的科研成果。1964年,在国家关怀下,茅台酒厂分来了一对大学生情侣,男的名叫季克良,后成为茅台董事长,称为“茅台教父”。大学生的到来,让李兴发的问题迎刃而解;1965年,在四川泸州市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酒厂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李兴发科研小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高度重视。到1965年下半年,轻工部在山西召开的茅台酒试点论证会上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

茅台酒的分型,是白酒界一场革命性的巨大变革,并成为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雏形。后经周恒刚等酒界泰斗的悉心研究下,1979年第三届全国白酒评酒会上,才明确了将中国白酒划分为五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其他香。

1、四大基本香型

(1)酱香型,又称茅香型,由于散发出有一种类似酱类食品的香气,故命名为酱香型,由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典型体构成,但其主体香味物质成分尚未确定,目前尚处于研讨之中。酱香酒感官评语是: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代表品牌“茅台酒”。

(2)浓香型,过去称为泸型酒,主体香味成分是己酸乙酯,与适量的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等构成复合香气。浓香又分多粮浓香和单粮浓香。浓香酒感官评语是:无色透明(允许微黄)、窖香浓郁、绵甜醇厚、香味协调、尾净爽口。代表品牌“五粮液”。

(3)清香型,主体香味是乙酸乙酯,与适量乳酸乙酯等。无色透明、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代表品牌“汾酒”。

(4)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初步认为其主体香味成分是β-苯乙醇、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其感官评语是:无色透明、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口爽净、回味怡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