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问: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答:

让我们拿几件“小事”出来对比一下,不难发现清末与汉末、唐末的不同。

兵权:拒不交兵的董卓和主动裁军的曾国藩,他们背后的底气不同

汉末,朝廷以董卓久据凉州,决定改任董卓为并州牧。

董卓拒绝交出部队。

清末,曾国藩攻破天京后的第17天,朝廷与他就达成了裁军方案,随后的2年,12万湘军逐次被裁。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诚然,武人董卓与儒者曾国藩个人特质不同,他们的主观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个影响不可高估。曹操、刘备们并非一开始就存异心,满清大员们未必死心护清。关键还是:形势!

我们注意一个问题:

董卓在被任命为并州牧,卸任凉州牧后,他的凉州军依然跟着他有饭吃!

曾国藩呢?裁军期间,尽管他依然是两江总督,但湘军依然粮饷不继,闹出过“索饷事件”(曾国藩裁军,虽出自愿,也属无奈)!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东汉时期,主要的经济命脉把握在各地豪强手中,离开了中央财政,擅长“结交豪帅”的董卓,养活一支军队并没有压力。

督抚虽然管着数省,但他与各省巡抚并无隶属关系。总督主要把管军事和监督,至于财政,他只能在战时进行调拨!因此, 太平军打完后,他连钱都搞不到了···

现在普遍把1862年曾国藩的到总督任命视为“兵为将有”+“掌握地方”的结合,认为这是地方分裂的开始。

事实上,曾国藩能全权负责的,只是对太平军的战争,所谓“全权”,只是战时的临时举措。一旦太平天国灭亡,这些“优惠”都收回了。

曾国藩们要搞割据,是没有经济基础的!

嚣张的王重荣与无奈的“中兴名臣”:稳固的根基很重要!

比起唐末的军阀,董卓还算是讲规矩的。好歹他是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才敢入洛阳,才有机会趁机作乱。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黄巢起义后,河中节度使和宦官田令孜闹翻了。朝廷下旨要他移镇。结果,老王干脆和河东李克用一起闹事,天子和田令孜一起跑路!

对于后来闹翻天的节度使,一开始大唐是能控制的。初时,大唐坚持“不久任”、“横向制衡”的原则,因此,尽管节度使权力大,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大清也是用这两手,控制住了地方实力派。

1、不久任。

比如:曾国藩。

曾国藩1862年做两江总督,镇压完太平天国,1865年,去镇压捻军(所率多淮军),1867年,直隶总督,1869年,调回两江总督。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左宗棠、李鸿章也类似。调来调去,防止坐大!

据统计,清朝后期,共计119个督抚,其中,任职2年以下的有80%!其中,55%的总督,49%的巡抚任职在半年以下!

如此短的时间,督抚们即使是把事情理顺,正常施政都有困难,遑论培植力量对抗中央了。

2、横向制衡。

与大权独揽的东汉州牧、唐末节度使不同,大清的权力体系相对完善。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地方上主管财政、民政、司法等职的官员,既受督抚监察,也直接受朝廷控制。

同样,在战时,这些权力部分下放,战争一结束,中央又收回了相关权力。

当在湖北经营了18年的张之洞调走后,他曾经和袁世凯“吐槽”:继任者赵尔巽轻易地更改了他的部署、经营。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经营了18年,湖北依然不是张之洞的地盘!

正因这套权力制衡体系,虽因各种阻力、利益关系磕磕绊绊,但仍然使督抚无法形成自己的地方势力,生杀予夺。

大英的钱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如果军队闹事,夺些地盘,制衡啥的都是扯淡。要不然,洪秀全是怎么蹦跶这么些年的?

古代社会也是如此,不要说王朝末期了,就是在武则天时期,也有不少地方反抗中央者。

因为:农业社会,田地就是钱!有了地盘,就有了钱!

可是,近代社会:钱在客户手里!

在那个“出口创汇”或“扩大内需”还遥远的时代,最大的客户,是列强政府!

说直白点:列强认为谁能帮他们打开大清市场,就愿意选谁做“伙伴”,就会“下注”给你!

对于近代化军队来说,没钱,就什么都没有。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左宗棠、李鸿章打仗,要找洋人银行贷款!

从1840年开始,英国就在对大清的侵略中战局了主导地位。

与日俄不同,英国在大清的主要利益是贸易。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英国通过苦心经营,对大清的经济控制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贷款,他们可以直接控制大清的许多主权(而不只是地方权力),对他们来说:一个羸弱而统一的中国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因此,大英等列强对大清的支持,也是大清中央对地方掌握绝对优势的关键!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袁世凯逼清皇室退位,“突破口”,也是钱。

袁世凯说:“现在要和革命党打也可以,要军饷!现在,各国都不给我们贷款了。我们没钱,怎么办?”

不符合地方利益

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割据,一定是符合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利益。

比如:汉末的地方豪族(庄园经济可以自给自足,地盘就是经济利益);唐末的藩镇牙兵(希望保持割据军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东南互保”,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地方分裂的象征。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东南互保”,固然是地方利益集团与大清中央之间矛盾的表现,但是,却没有形成“军阀”。

东南互保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很快被调回直隶、张之洞调回中央、许应骙被开缺···

显然,所谓的地方实力派,不是指这些地方大员,而是地方的经济利益集团。

一个统一的全国市场是他们的诉求。

同时,一旦国家分裂,洋人对各地影响力将更大,不利于他们的利益。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因此,当大清风雨飘摇,他们东南互保,甚至提出了李鸿章做总统的替代方案。

可是,一旦大清与列强言和,缓过来,他们也不会冒险对抗中央!

同归于尽

最终的大清,死于中央与地方的同归于尽。

大清新政后,满清贵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在一连串的集权操作下,地方上没有了强势督抚,而朝廷的新一代贵族也无力掌控军队。

最终,军人冒了出来。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最后各省纷纷独立后,大多数省的领导是新军将领或北洋军人,而不是大清地方官!

换而言之,中央收回了军队的权力,却无法调度,地方原本有一些强势督抚可以控制局面,权柄却被收走!

最终,大清无能为力,只得退位!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作为最后一个封坚王朝,大清的统治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他可以避免自己走上汉、唐时期地方混战的局面。但是,该来的总会来,一个已经无法保护人民的统治者,他能躲过汉唐的死法,却终究不能躲过最终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