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外甥随舅舅”大多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
外甥随舅舅,这种说法,来自旧时的民间,其中包含了多方面,有相貌,也有性格,还有家风。但是,在民间,有的说到外甥随舅舅,有的说指外甥的相貌更多的像舅舅,即孩子身上传下来的基因,母系的要比父系的更明显一些。有的则说外甥的脾气秉性一脉相承舅舅。还有的说外甥家的家风传承了舅舅家风。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实际上,孩子可以同时从父母身体之上,继承各种身体要素的遗传因子,从母亲或父亲身上所获得的遗传因子的影响力,在孩子身上是相同的。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外甥随舅舅”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外甥的相貌像舅舅平时人们看一个孩子,总是要问,孩子相貌像父亲呢还是像母亲呢?民间把孩子的相貌与父母相像,通常称为“挂像”。事实上,大多数的孩子既与父亲挂像,也与母亲挂像,只是相貌更像父母还是更像母亲。
比如,有的孩子脸像父亲,眼睛像母亲,鼻子像父亲,下巴像母亲。如果总的看来像母亲,也就是随母亲多一点,但是,有时候看一眼又离不开父亲的影子。同样的道理,如果总的看来像父亲,也就是随父亲多一点,但是,有时候看一眼又离不开母亲的影子。有的孩子在相貌上不像父亲,而是像母亲,但是在个子和身材上像父亲,反之亦然。
有的外甥在某些生理特征方面,明显继承了舅舅所具有的生理特征。比如,有的舅舅长满络腮胡须,孩子的父亲没有络腮胡子,而孩子长大后像舅舅一样长有络腮胡子。舅舅身材比较胖,外甥身材也比较胖。舅舅当兵体检时,身体条件非常好,没有任何毛病,外甥也一样,在体检时每关都轻松过。如此等等。
有的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相貌,与同胞兄弟姐妹并不挂像,这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但是,孩子却像伯伯叔叔,或者像舅舅。民间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认为在父亲的兄弟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之间,孩子像舅舅的要多一些。这就是所谓的“外甥随舅舅”。
在农村,人们认为,不仅外甥的相貌随舅舅,外甥家几代人的相貌,与舅舅家人的相貌依然还很挂像。农村有句老话说:“三代不脱外家相”,意思是说,外甥及后代的三代内,人的相貌脱离不了舅舅家的人相貌。外家,也就是母亲的娘家。也有的说五代不脱外家相,可见母系血统对人的相貌影响深远。
不过,这种“挂像”只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人的个体是不会一模一样的,总是有差异的,即便是双胞胎之间,虽然相貌极为相像,外人无法分得清楚,但两人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同胞兄弟之间比双胞胎的差异更明显。
另外,农村还有一种“夫妻相”的说法。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在一些生活久了,他们从原来各自的外貌,慢慢变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或者变得比较接近,好像是同胞所生的兄妹一样。这样,家里的孩子到底是更像母亲,还是更像父亲,很难说清楚了。
2、脾气、性格、智商随舅舅在过去的乡村,孩子的脾气、性格、智商到底是随女方还是随男方,不仅外面有人议论,就是夫妻之间也存在争议。不过,这种争论通常是缺点往对方身上推,而优点就往自己身上揽。
有的孩子小的时候,通常比较淘气,做出一些让父母哭笑不得的事情来。有时候,夫妻就相互埋怨,丈夫说孩子随外家,妻子说孩子随夫家,以此证明孩子受淘气,与自己一方的血缘没有关系,都是对方的血缘有淘气的基因。
当孩子特别聪明的,读书成绩特别好的时候,有的夫妻也有争论,认为孩子的“聪明有种,富贵有根”,丈夫说孩子随外家,妻子说孩子随夫家,并搬出祖上曾经出过的能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然而,旧时农村娶娶的时候,男方父母(旧时为包办婚姻,由父母作主)特别注重考察女子的家的父母及兄弟脾气、性格、智商,尤其是对女子母亲为人的考察。农村老话有“娶妻先看娘”的说法,这其中就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看女子的母亲脾气、性格,也就看她母亲是否贤惠。二就是看女子的母亲是否能干,家里的事务打理得怎样,接人待客有没有章法等。因此,农村还有“娶妻看院”的说法。
这些说法都是过去民间认为,子女脾气、性格、智商随母的方面多一些,妻子母亲的脾气、性格、智商都不错,女儿的 脾气、性格、智商也就八九不离十,也是不错的了。当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旧时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不像现在青年男女,可自由谈恋爱,通过双方相处,便可充分了解对方。包办婚姻的特点就是,儿女的婚姻由父母说了算,青年男女没有谈恋爱的自由,婚前相互不了解。让父母来定,他们也不了解女子,也只好通过对女子父母的了解来推断女子的脾气、性格、智商。同样,女子嫁人也要看人家,但是,女子父母选人家的时候,则是另一种说法,即“嫁夫先看爹”。因此,旧时民间的这些说法,也只是看到表面,未必完全准确。
一个人的脾气、性格、智商,基因除了父母继承外,还受其他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3、家风传承随舅舅关于外甥家风与舅舅家风的关系,农村有这样的俗语:“三代不离舅家风”,又说成是“舅家风,三代传”。由此可见,过去人们认为,舅舅家的家风,不管是好的家风,还是坏的家风,对外甥家的传承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通常来说,民间认为舅舅的家风对外甥家风的影响,主要来自母亲的教育。
旧时旧社会,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对子女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男孩和女孩的童年期(十岁以前,有的说是十二岁以前),通常由母亲来管教,即所谓的“相夫教子”。一个人的成长,童年期是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对人生影响最深时期。母亲所接受的教育和家风熏陶主要来外祖父家,也就是舅舅家,母亲的教育子女方法和行事风格,自然也就带有舅舅家的教育子女方法和行事风格。因此,母亲也就把舅舅家的家风带到了夫家。
第二个阶段,孩子进入少年期以后,通常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就有了分工,儿子由父亲管教,女儿由母亲管教,即“子不孝,父之过;女不教,母之过”。也就是说,旧时,母亲的教育比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更大。
过去农村有俗语说:“娶坏一门亲,坑坏三代人”或者“娶 坏一门亲,祸害三代人”。子女教育的好坏,母亲是第一老师。孩子长成的走向,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不过,这种说法是在旧代背景下产生的,那时的父亲主要责任是养家糊口,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外面。家里的事务,包括儿子的教育都是由母亲承担,因此,母亲对孩子教育精力的投入比父亲要多得多,影响也就大得多。
现在时代不同了,女人不再是只主内不主外的家庭妇女,女人也有女人的工作和事业,家庭也不仅靠男人来支撑。因此,男人和女人教育孩子有同等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在家风方面,随舅舅多一些还是随父亲多一些,就要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谁付出多一些,谁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