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扎针灸的时候,扎准穴位请说出三种以上的感觉?

问:扎针灸的时候,扎准穴位请说出三种以上的感觉?

酸,麻,胀,重,轻快,闪电,通透,舒服,感觉因人,因病,因针感而异

扎针灸的时候,扎准穴位请说出三种以上的感觉?

重视针感传导方向。

针刺感应的传导放散,是由经络循行及穴位性能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内关、少海清热安神,针感向下;中府、列缺调肺利气,都向末梢放散。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合谷能升能散,手法正确,针感可到肩(骨禺)yu,甚至到头颈;曲池走而不守,针感也可向上。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里和胃止痛补气,针感向下可到第二足趾;委中清热利湿定痛,感应向下可至足跟;阳陵泉镇痉熄风止痛,针感也向下至外踝。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腹,血海调血清血,主治血症,针感向上;三阴交助运安神,祛风化湿,疏调下焦,清理一切血症,针感可放散到腹股沟。但这些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改变针尖迎随方向,调整手法,也可使放散路线得到改变。例如内关穴大都向末梢放散,但若和公孙配合,主治胃心胸之症,运用催气手法,重压下方,并用迎而夺之的方法,可使针感传向肘臂,立即产生嗳气,缓解心胸疼痛有奇效。

重视循经远道取穴。

这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理论。如咽干声嘶,取双太溪用阴刺法,效果甚好;急性扁桃体炎针合谷、少商较有效;胁痛取阳陵泉;胸闷欲吐泻内关、太冲,由于手阳明经在面部的路线呈交叉,故口眼(口呙)斜取合谷,左针右、右针左;牙痛取合谷,内庭均能治疗。但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临床上一般认为下齿痛用合谷,上齿痛用内庭。然而杨氏认为手阳明大肠经的有穴路线主要循行于上齿,而足阳明经的有穴路线都循行于下齿部;所以上牙痛取合谷、下牙痛用庭,效果更好;但不论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当治疗时必须令患者先咬紧牙关,再进行针刺,效果更为显著。

重视以痛为输。

十二经筋是随着十二经脉分布的,它循行于体表而不入内脏,其发病症状也偏于从方面。杨上善说:“经脉是阴阳气之所资,邪入肌腠,袭筋为病,不能精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穴”。杨氏在临床上对于经筋之病,常用“以痛为输”的方法来治疗。如网球肘疼痛较为顽固,在检查时可发现肱骨外上髁有一压痛拒按处,应在该点上施以较强的恢刺或合谷刺,以泄其邪,配以艾灸温针

临床上应多询问患者感受,有目的的培养针感,气感,熟能生巧,别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