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
左宗棠这个人和曾国藩不一样,虽然他和曾国藩都是晚清名臣,还都是湖南老乡,但却不是一路人,无论性格还是思维,都是天差地别。
左宗棠与曾国藩渊源颇深,两人都是湖南长沙府人士,左宗棠虽然比曾国藩要小上一岁,但是年轻时候的成就却是要压过曾国藩一头。左宗棠是一个天赋型选手,15岁便参加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二十岁更是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在那一年,大他一岁的曾国藩才考上秀才。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更是被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属于典型的年少成名。
当然了,无论举人还是秀才,那都算是十分难得,二人在弱冠之龄,由此成就,也是极其拔尖的了。但不管怎样,左宗棠是走到了曾国藩前面,当左宗棠志得意满的进京赶考时,曾国藩还在为乡试而苦读。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起跑落后,不代表着会一直落后。左宗棠在中了举人之后,三次会试不中,最终心灰意冷,回乡当起了教书先生。而曾国藩则在左宗棠第三次会试不中的那一年,考上了进士,鱼跃龙门。
此后的曾国藩更是一发不可收,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了朝廷二品大员。而左宗棠则一直平头百姓,天天在家读书看报,培养爱好。显然,在仕途这条路上,曾国藩已经成功赶超了左宗棠,并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中途落后,不代表再也追不上来。左宗棠才学不输曾国藩,他更多的只是少了些运气,缺了一个机会。
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力保长沙不失,威震荆湘。左宗棠也因此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此时他已经四十岁,落后了曾国藩整整十二年。
但是不要紧,大器晚成者,必是厚积薄发。左宗棠入佐湘幕六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不但使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湘军出省作战也连连奏捷。左宗棠在湖南百姓和湘军将士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灵魂级人物。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时至太平天国之乱平定,左宗棠已经升任陕甘总督,封二等恪靖伯,加太子少保衔。虽然比不上曾国藩,但在汉人朝臣之中,已经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吏。之后的左宗棠更是成为了清朝最为锋利的战矛,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成为了清朝西北边疆的镇国柱石,名列晚晴四大名臣。
曾国藩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左宗棠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左宗棠或许一直被曾国藩甩在后面,但最终还是达到了曾国藩的高度。
有人说,左宗棠明明年少成名,才气无双,却一生都在追逐曾国藩的脚步,所以他不服曾国藩,处处与他不对付。其实不然,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对付,无关乎私仇,更没有嫉妒,更多的只是两个人性格不合罢了。
左宗棠这个人天生傲骨,出了名的脾气硬,典型的硬气文人做派,不成功便成仁,绝对不妥协。当初收复新疆,他不惧列强,以70岁高领抬棺出征,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相较而言,曾国藩这个人,则是相对圆滑许多,其行为处事也相对稳重,老好人一个,更不容易出错。左宗棠和曾国藩二人,一个急性子暴脾气,一个慢悠悠老好人,自然合不来。
当初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和曾国藩常常就是处在两个极端。左宗棠这个人好奇计,求速度,力主以进攻取胜。而曾国藩这个人则是以防守立足,稳中求胜。他的湘军把步步为营做到了极致。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不同的军事思维自然无法指挥同一只军队。当初左宗棠建立“楚军”,自立门户,与他和曾国藩的分歧有很大原因。
但是,这样的分歧仅限于工作,无关乎大局,更没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个同乡从来都是一家人。当初左宗棠建立楚军,其少不了曾国藩的提拔和支持,而后左宗棠在西北平回乱,曾国藩也是当做自家人看待,给予了不少帮助。
至于私交方面,左宗棠和曾国藩更是交情深厚。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
所以曾国藩惜左宗棠之才,称“国幸有左宗棠”。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敬曾国藩之德,自愧不如。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一生,清廉奉公,死后家无余才,其子仍在老家务农,生活窘困。左宗棠对于故人子嗣,一直都是照顾有加,由此可见,二人之感情。所以曾左不和,应该是他们是“和而不同”,不同只是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上。
当然,二人晚年确实有着不合传闻,左宗棠心直口快,逢人必骂曾公。曾国藩则是不见不闻,以静制动。表面上看,二人似乎水火不容,时至晚晚年,矛盾愈发公开。但事实上,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光明磊落,德行高厚的人物,哪儿来的什么私仇。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做戏罢了。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汉人,且都是实力与威望并重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随便哪一个都有着撼动清王朝统治的实力。清朝统治者对于他们是又爱又恨,一方面需要他们的力量来维护统治,一方面又害怕他们不服从自己。
所以,清朝统治者们需要看到这些封疆大吏们明争暗斗,相互制衡,这样他们才能渔翁得利。反之他们若是关系深厚,铁板一块,恐怕宫里面那几位,觉都要睡不安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