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低于宋朝,为什么给大家的形象是唐朝军事力量更强大?
根据《中国战争史》统计,唐朝对外作战248场,打赢了182场,输了66场,胜率为73.4%。
而宋朝对外战争,总计80场,胜了38场,胜率为47.5%。
如此看来,怎么也总结不出“宋朝发动战争的胜率高于唐朝”的结论。
后来,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其中统计数据的蹊跷:
如果把一些七七八八的、没啥影响力的小战役、对内战争啥的,都算在中间,可能会得出“宋朝军事胜率略高于唐朝”的结论。
但这样的统计方法,依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宋朝在军事方面,的确比较弱,而且比唐朝的表现要差劲许多。
唐朝的军力强大,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第一,纵观唐朝、乃至中国历史,唐朝的著名武将,多不胜数。
唐朝之强盛,就在于他名将辈出,各个都战功赫赫。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半数以上都是唐朝开国时期的名将。
秦叔宝、陈咬金、李靖、尉迟敬德,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将。
李绩、侯君集,知名度稍微弱点,但他们的战功丝毫不逊色前几位。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这些名将先后跟随李世民,奠定了唐朝的国本;建国之初,他们征战四方,扩充唐土:
程咬金征讨西突厥,李靖、侯君集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李绩率军灭薛延陀、高句丽……
到了李治年间,薛仁贵开始展露头角:大战高句丽,建立赫赫战功;龙朔元年(661年),对战回纥,三箭定天山。
“良策息干戈”,“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多典故,皆出自薛仁贵。
到了盛唐、中唐时期,又有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
开元盛世,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国),在中亚、西亚地区一路驰骋;
郭子仪、李光弼均被称为“再造唐朝”的名将: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帝业崩塌,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奋力收复长安、洛阳;
李光弼,被誉为战功第一的中兴名将,与郭子仪共同平定安史之乱。
第二,唐朝在诸多关键性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灭东突厥之战爆发。突厥可汗颉利袭击大唐,唐军奋力一战,打败突厥可汗并俘虏了他。此战,严重削弱了突厥的势力,大唐也极少受到少数民族的进攻,从而为大唐建立北庭都护府、开创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朝贞观九年(634年),唐击吐谷浑之战爆发。老将李绩挂帅出征,唐军大破吐谷浑,从此唐朝实际控制的疆域,扩充到了西域地区。
640年的唐灭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地区)之战,使得唐朝取得了丝绸之路上的关键交通位置;
641年, 唐击薛延陀之战,灭亡薛延陀,从此唐朝北方安定下来;
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白江口之战爆发,唐军、新罗(韩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以少胜多,打败倭国(日本)、百济(韩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水军,从此奠定了东亚地区之后、一千多年的国际局势……
这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铸造了一个盛世大唐:凡是跟唐朝作对的四方蛮夷,要么被唐朝一口灭了,要么就只能俯首称臣、慢慢被唐朝同化,融入中华文明体系。
相比之下,宋朝的军事,就太弱了。
第一,宋朝才干卓著的武将太少。
提起宋朝,想必各位也就想起了赵匡胤、杨家将、岳飞这几个人。
纵观宋朝,好像也就只有他们能打一打,别的名声不显,军事功绩也小。
其次,宋朝国策“重文轻武”、“当武将不如当文官”,这样文弱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削弱了宋朝的武力。
宋太宗赵光义,完全落实宋朝的文官体制,使得武官的地位一落千丈,武官们只好听从一群纸上谈兵、胆小懦弱的文官们指挥。
于是乎,翻开宋朝的战争史,每每都会看到宋朝的文人指挥官们,不动一兵一卒,抛下全城百姓,直接弃城投降——靖康之耻发生之时,金人南下,许多守卫城池的文官指挥官望风而逃,金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一片片锦绣山河。
这样的宋朝,怎么能跟唐朝比?
我是夸父君,关注我,一起看世间百态,品悟其中真味!
唐朝对外胜率55%,宋朝胜率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