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等吕雉死后,才开始诛吕?
吕后去世仅3个月,刘家宗室和功臣就把吕氏诛杀殆尽,“无少长皆斩之”。就连包括小皇帝在内的吕后的几个孙子,都全部被杀。
从诛杀吕氏的过程来看,宗室和功臣似乎赢得相当轻松,从头到尾没有遇到什么有威胁的抵抗。
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就是这样的吕氏,居然在吕后在世的时候,把宗室和功臣们压制了15年。吕后活着的时候,无人敢有不臣之心。
那么,吕后活着的时候,宗室和功臣,为什么不敢公开反吕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宗室和功臣诛杀吕氏的全过程,都有哪些关键节点,进而再解释,为什么这些关键节点,在吕后在世的时候不起作用。
一、诛杀吕氏的全过程公元前180年8月,吕后去世。她在临终前,做了周密的安排,任命侄儿吕产为相国,吕禄位上将军。长安城里最重要的两支军队,南军和北军,也分别由这两人统领。
当政这些年来,吕后也知道,无论是刘家宗室,还是朝堂功臣,都对吕氏积怨颇深。她希望,自己的这一番安排,可以帮助吕氏稳定大局。
然而,她的愿望,很快就落了空。
吕后去世不久,一封密信就被送到了齐国。信里写着:吕氏将要发动叛乱,你速速起兵,杀到长安,我和三弟在长安城里接应你。
写信的人,是齐王刘襄的二弟刘章。他在吕后的安排下,娶了吕禄的女儿,于是得以从妻子那里探听到吕氏的密谋。
收信的人,则是齐王刘襄。他是刘邦的长孙,他的封地齐国,一度坐拥六郡七十三县,是汉初最大的诸侯国。吕后当政期间,割走了齐国的3个郡,但齐国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刘襄当机立断,昭告天下,起兵反吕。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第一个节点。吕氏将要叛乱的消息,给了刘襄名正言顺起兵的机会,点燃了宗室和功臣反吕的热情。
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相国吕产立刻派出大将军灌婴,率军迎战刘襄。
灌婴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这么多年来,一直对吕后恭恭敬敬,表现得没有任何不臣之心,也不曾和吕氏对立,看起来似乎值得信任。
然而,灌婴和其他功臣商量过后,在前线和刘襄达成了协议,双方按兵不动,静候长安城的消息。
这给统领北军的吕禄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开始思考吕氏和宗室及功臣间的对立关系,自己能否在这么紧张的局势中全身而退。
就在这时,陈平和周勃绑架了吕禄好友郦寄的父亲,逼迫郦寄去哄骗吕禄:只要你交出兵权,功臣们会让你回到封国,安享晚年。
吕禄信以为真,果然把兵符交给了周勃。周勃进入北军,对将士们说:支持吕氏的,露出你们的右肩膀;支持刘氏的,露出你们的左肩膀。
将士们纷纷露出左肩膀,表达了自己对刘氏的支持。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第二个节点。周勃掌控了北军这支长安城里最重要的军队,并获得了将士们的支持,为诛杀吕氏增加了不少胜算。
此时的相国吕产,还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兵权。他在刘襄大军的压力之下,决定拼死一搏,先去皇宫挟制住小皇帝。
刚控制了北军周勃听说了这事之后,有点踌躇。他对和吕氏之战,也没有必胜的信心,只好叫来齐王刘襄的弟弟刘章,对他含糊其辞地说:你去保护皇帝。
刘章率领1000士兵,赶到皇宫,正好遇到宫门口的吕产。他当机立断,斩杀吕产,并在小皇帝派出使者询问消息的时候,跳上使者的车,凭借着车上的标识在皇宫内畅通无阻,控制了皇宫。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第三个节点。吕禄和吕产这两个吕氏中最重要的人都已经除去,北军和南军这两支最重要的军队也被宗室和功臣控制,吕氏再无还手之力。
把吕氏众人诛杀殆尽之后,宗室和功臣聚在一起,商议下一任皇帝的人选。最终,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被选中入继大统,也就是汉文帝。
不过,在汉文帝入住未央宫之前,他们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处置吕后亲立的小皇帝。
当时的皇帝,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只要他在,汉文帝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于是,宗室和功臣们宣称,刘弘和他的几个兄弟,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而是吕家人的私生子,他们的母亲在进宫之前,就已经怀上吕氏的孩子了。
这么一来,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废了小皇帝,并把小皇帝和他的几个兄弟全部杀死,斩草除根。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最后一个节点。吕氏的威胁被彻底扫除,他们的行动也变得更加师出有名,汉朝从此进入新的时代。
此时,距离吕后去世,仅仅3个月。
二、为什么要在吕后去世后才开始诛杀吕氏诛杀吕氏的过程,看起来如此轻松。那么,宗室和功臣们为什么不能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就开始行动,而要被吕后压制15年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其一,如果吕后在世,师出无名。吕后,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妻子,是汉惠帝刘盈的生母。
从战国时期开始,太后当政,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吕后在刘邦去世之后,作为汉惠帝的母亲,垂帘听政,本就是名正言顺之事;在汉惠帝去世之后,辅佐还是儿童的小皇帝,临朝称制,就更加无可指摘。
在这种情况下,宗室和功臣如果反对吕后,是找不到正当的理由的。如果吕后在世,恐怕也不会出现将士们全都反对吕氏的场景,毕竟他们没有反对吕后的正当理由。
而吕后去世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吕后当政,理所当然。就算吕后违背了刘邦的白马之盟,把吕家的几个人封为诸侯王,可是当时吕后才是朝堂的主人,这样的事,并不足以构成反对吕后的正当理由。
如果这时候想要诛杀吕氏,是以下犯上,挑战皇权。
吕后去世之后,吕家想要再把控朝堂,就失去了礼法和规矩上的合理性。
吕氏也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所以想发动叛乱,把宗室和功臣都一网打尽,可是这个消息又被泄露出去,更是给了宗室和功臣诛杀吕氏的合理借口。
这个时候诛杀吕氏,就是维护汉室江山,是正义之举了。
把汉惠帝的几个儿子全都打为吕家人的孩子,也是为了让他们的行动师出有名的一部分。毕竟,这个时候吕后已经去世,这些孩子的生母也早就被吕后杀死,再也没有人能和他们对质了。
其二,如果吕后在世,胜算不高。吕后去世之后,刘襄大军压境,威胁着吕氏,周勃又掌控了长安城的北军。
就在这种情况下,周勃依然觉得,和掌控南军的吕产硬碰硬,胜算不高,因此不敢公然打出反吕的旗号,而只敢含糊其辞地让刘章区保护皇帝。
如果吕后在世,诛杀吕氏师出无名,刘襄没有起兵的理由,周勃在北军也不见得会获得支持,宗室和功臣们想要诛杀吕氏,更是难于登天。
唯有吕后去世,吕氏没有了把控朝政的合法性,胜利的天平,才会偏向于忠臣和宗室这边。
其三,如果吕后在世,压力不大。吕后在世的时候,虽然杀了刘邦的几个儿子,并削弱了刘家宗室的部分力量,但总体来说,她是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在打压一部分刘家宗室的同时,又抬高着另外一部分宗室。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宗室没有生命威胁,是很难团结起来,冒着失败后被杀的风险去反吕的。
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们,则几乎都没有受到过吕后的威胁。吕后要杀的功臣,早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和刘邦联手杀了,剩下的功臣,她基本可以重用。
后来诛杀吕氏的三个最重要的功臣,陈平在吕后手下当丞相,周勃在吕后手下当太尉,灌婴在吕后手下当大将军。虽然实权基本掌握在吕氏的手上,但是这些功臣们的损失并不大,也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冒着生命危险反吕。
吕后去世之后,吕氏没有了掌控朝堂的合法依据。他们也担心,宗室和功臣们会联合起来,把他们推翻,所以,他们一度想要先发制人,发动叛乱,把宗室和功臣一网打尽。
这个时候,宗室受到的威胁,比吕后在世时要大得多。而功臣们面临的局面,则一下子从“为刘家打工还是为吕氏打工”,变成了“生存还是毁灭”。
当生命遭受到直接威胁的时候,他们诛杀吕氏的动力,也直线上升。
毕竟,再不出手,可能自己就要没命了。
吕后也正是预见到,自己一去世,吕氏就将会面临宗室和功臣联手剿灭的危险,才会做下这么周密的安排,还特地叮嘱吕氏众人,千万不要去为她送葬,免得宗室和功臣趁虚而入。
不过,吕后算来算去,还是没能为吕氏算出一条生路来。
三、吕后怎么才能保住家族吕后去世之后,吕氏与宗室和功臣对立,几乎是必然的。那么,吕氏有没有机会保住家族,不至于满门被杀呢?
我认为,吕氏是有机会的。保住家族的关键,在吕后身上。
其一,保住汉惠帝刘盈。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嫡长子,是宗室和功臣们一致拥护的皇太子和皇帝。
只要刘盈在世,无论是宗室和功臣,都没有理由跳过刘盈,诛杀吕氏。而刘盈,作为吕后的亲生儿子,就算未必会重用吕氏,也绝对不会对母亲的家族屠杀殆尽。
可以说,只要刘盈活着,只要吕氏自己安分守己,不直接造反,吕氏的权势就算不如吕后时期,也不会落得个满门诛灭的下场。
然而,吕后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带着只有16岁的刘盈去看人彘。刘盈大受打击之下,对吕后说了一句“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就钻进后宫,醉生梦死,不再和吕后对抗,同时也拖垮了身体,英年早逝。
如果吕后可以预知未来,还会不会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这唯一的、年纪还这么小的儿子呢?
其二,限制吕氏的权力。吕后给吕氏诸人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朝廷的实权要职,都掌握在吕氏的手里,损害了功臣的利益。吕后还违背刘邦的白马之盟,分封吕氏中人为王,损害了刘家宗室的利益。
这也让吕氏在她去世之后,不得不和宗室及功臣站在对立面。
如果吕后能平衡好刘氏、吕氏和功臣的关系,在大封吕氏的同时,也顾及宗室和功臣的利益,适当让他们分一杯羹,或者不要这么贪恋权力,不要给吕氏凌驾于宗室和功臣的特殊待遇,而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外戚对待,或许也能保住吕氏家族。
只是,吕后和吕氏诸人,终究不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最终把家族推向了绝路。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