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清风与佛的诗句(清风佛过满庭芳)

前言

文学与宗教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唐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佛教文化也深刻的影响了唐诗的体裁与题材。

佛教是由西汉时期的印度僧人传入中国的,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分出了诸多教派,中国的佛教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土色彩。

古代文人常常以儒学的视角来解释佛教,唐朝时期,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儒家互相融合,风靡一时,许多文人、诗人都以佛教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文章。

武周时期,武则天崇尚佛教,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学习佛学的热潮,民间诗人也受其影响,创作了大量歌颂佛学、极具禅理的名篇佳作。

佛学的禅宗思想在大诗人王维的诗画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王维本人有“诗佛”之称,他以禅宗慧眼对自然进行刻画与挖掘,创作了多篇具备禅意的诗画作品,形成了极具超凡脱俗的诗风。

超凡脱俗,以禅入诗,宛如清风过竹林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由释迦牟尼创建,对多国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土,为百姓所追捧。随着唐朝政治外交开明、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佛教与唐诗的交互成为必然之势。

隋唐一统天下之后,大力推行佛教 因此隋唐二代也是佛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

诗歌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它的起源较早,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诗歌作品。

佛学对禅的追求极大的改变了唐朝百姓的生产生活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改变同样反映到了诗歌当中。

翻开唐诗,我们会发现诸多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带有佛学色彩,佛教的传播使得唐朝诗人的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淡泊名利、空灵飘逸的韵味。

佛教所倡导的观念与儒学倡导的积极入世观念有较大冲突,因此佛教作为一种新的题材,开拓了唐诗的创作视野与创作空间,使得诗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内容更加广泛。

由于唐朝的僧侣不需要服兵役,且可免除赋税,因此有大批的读书人选择了出家。

这些文人进入寺庙后学习了大量佛教知识,他们的存在使得唐朝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那就是诗僧的涌现。

除唐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如此大体量的诗僧,例如王梵志诗和寒山诗都是僧诗中的典范。

佛学讲究“一切皆空”,禅宗认为人世间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一场空,对于人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禅宗讲究悟性,推崇思考,僧人认为思考才能使人有所觉悟,有觉悟之人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要想学会思考,达到“空”便要学会超脱,只有不为外物而欢喜悲痛,放弃功名利禄,才能超脱自然,获得解脱。

因此唐朝时期出现了诸多像陶渊明一般悠然自得的诗人,田园派诗作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李白说“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这表明他寄希望于“空”,渴望超脱尘世。

白居易说“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这体现了佛教缘起缘灭,天下无永恒朝代的观念。

在唐朝的诸多诗人中,王维无疑是佛诗的集大成者,他所创作的佛诗为后世树立了标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既体现了王维对平静自然的追求,也抒发了他随遇而安的超脱。

千古佳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将禅宗任运自然的境界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月出惊山鸟,时鸣鸟涧中”等诗句也体现了禅趣和佛教的洒脱之感。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长安的一个崇佛之家中,因为他的父母都很信佛,所以他也认识了很多僧人,在思想情感上实现了对佛教的皈依。

王维年少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积极入世的想法,王维在15岁那年离开长安,四处游学,谋求功名,并在玉真公主和齐王李范的举荐下考中了解元。

少年得志的他锋芒毕露,引起了他人的不满,后来他遭人举报被贬到了沧州,这一仕途上的挫折影响了他后期的选择。

后来,王维便过上了半仕半隐的生活,并逐渐放弃了对做官的欲望。

王维的诗具禅性、澄明清净、不拘一格、无拘无束,品读王维的诗,能感受到一股静心之气,就好似清风过竹林。

佛教与唐诗的交互是特定社会环境产生的结果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教派,因此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国人需要大量翻译国外的佛经,而隋唐就是佛经翻译的巅峰时期。

佛经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经的翻译活动只是民间的私人事业,到了唐朝,由于社会需要,中国高僧开始主持起了翻译之事。

这些高僧精通梵文,深晓佛理,依靠朝廷的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翻译。

佛经的翻译推动了佛教的发展,而梵音的反切则促进了律诗音韵的制定。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齐梁之前,国人不知道声调的区别是什么。

齐梁之后,人们才发现了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而这种改变就是由佛经典籍翻译和梵音输入的造成的。

随着人们对梵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诗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音乐和谐的特性,由此可见,梵音对古典诗歌音律的形成作用意义深远。

佛教与唐诗的交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隋朝皇帝隋炀帝是一个贪与享乐,追逐金钱奢华的帝王,他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修筑运河、建造宫殿,引起了民间百姓的高度不满。

彼时,百姓怨声载道,反王四起,隋朝也因此而失去了统治基础,最终灭亡。

隋朝违背民意的前车之鉴给唐朝统治者带来了诸多思考,李氏一族建立唐朝之后非常注重“民为贵,君为轻”的正确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李世民为了将民本思想落到实处,重用佛、儒、道三家思想,发挥了三家的不同功能。

佛教宣扬因果轮回,佛教认为做坏事的人死后会下地狱,变成畜牲,而做好事的人则可以升天堂。

这种因果轮回对于民间百姓来说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百姓们为了上天堂,积极劳作,满足了统治者的统治愿望。

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兴盛,掌握了诸多权利。

当时唐朝境内不仅有汉人、僧人,而且还有诸多外籍僧人,他们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传播教义,拥有了诸多由朝廷赋予的权利。

除了唐朝帝王李世民之外,女皇武则天同样是一位热衷于佛教的统治者。

她下令拨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诸多寺庙,给予了佛教僧人极高的礼遇和赏赐,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

传教士和僧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实践中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意境使得唐诗呈现出了多姿多彩、蓬勃繁荣之象。

佛教蓬勃发展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与意象、丰富了佛事活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既体现在诗歌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生产生活、山水建筑方面。

其一,佛教建筑是唐诗常见的重要意象。

例如卢照邻的“铢衣千古佛,宝月两重圆”就勾勒出了石经寺的陈设布置和寺院庄严肃穆的特性。

其二,僧人齐聚一堂时,常常会开办许多佛事活动,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就描写了僧人聚会时煎茶的景象。

在僧人和诗人看来,烹茶、品茶均是人生一大惬意之事。

除饮茶外,读经也是一项重要的佛事活动,柳宗元、岑森、张籍都创作了诸多诗篇来描写僧人在寺院中读经的乐趣。

佛教讲究离尘出世,因此很多寺庙都建于深山之中,这样的社会现象为国人留下了诸多佛教圣地、名山大川和独特奇观。

王维作为佛教诗人的集大成者,也经常往来于深山之间,写出了诸多将山水与禅趣融为一体的诗词名篇。

佛教教义既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诗歌带来了更多哲思和感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的生活也依旧体现着佛诗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2.《唐才子传·卷二》

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

4.《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七》

5.《法华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