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问:“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2009年,印象中山东理科一本线录取线是586,我同家族的一个侄子,考了589,算是“踩线”。

暂且称呼他小刘吧,我与他之间的关系,亦长辈、亦朋友,而且是那种无话不说的朋友。

小刘第一次高考是2008年,人聪明,但贪玩,这年只考了400多分,这个分数连个正经公办大专都上不了。

奥运会开幕式的那天晚上,他找到我,问复读一年,还是去读青岛某私立学院的动画专业。我说“你一点艺术细胞没有,动画不适合你,况且以你的能力,只要好好学,来年考个二本不是问题”。

他听进去了我的意见,当年9月份就背起行囊到了复读学校,准备再战一年。那时候通讯还没那么发达,加上他是住校生,我们聚多离少,一直不知道他学习成绩怎么样。但凭我对他的了解,但凡用点心,提高个200分不是问题。

2009年6月,高考如期来临,小刘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依稀记得,当年查分数还是拨打电话输入准考证号,不像现在微机查分。查分数那天,我就坐在他旁边。放下电话,我问他多少分,他说589分。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589分,这个分数比较尴尬,只超了一本线3分,985、211别想了,省属重点恐怕也只能上个冷门专业。换句话说,分数不上不下,一本学子中的“学渣”、二本中的“佼佼者”。

小刘可不这么想,经常把“多考一分浪费”挂在嘴边。不知道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还是出于无奈的自我调侃。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填报志愿前,小刘又找到我征询意见,因为刚刚“踩线”,当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报考一本院校,不过专业没得挑,只能报考冷门专业,毕业后就业恐怕没有保障;二是报考二本院校,但必须报学费较高的“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才有被录取的可能性。

那年,省内本科专业的学费多在三四千元,而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学费是前者的四五倍,大概一万出头。

我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没想那么长远,不如直接上个一本冷门专业算了,二本校企合作太贵了,算上生活费杂七杂八,4年要七八万了,不划算,家庭条件也不允许。

我说我尊重他的意见,但不管是二本还是一本,大学里要好好学,争取考研再转个好专业。他点头,这事就这么定了。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填报志愿那天,他果真填报了省内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报考得少,如愿录取了。小刘算是踩着一本线上了大学,本应是件高兴的事,但后来还是偏离了当初考研转专业的设想:

因为是踩着线进的,小刘专业上没得选,可工商管理专业恰恰是他不喜欢的,用他的话说就是“虚头巴脑”。

我知道,确实是为难他了,高中他是理科生,更擅长的是逻辑分析,数学、化学、物理才是他的强项,如今让他学管理,确实与他的兴趣、强项不符,学起来自然没有动力。

大学四年,我们当初的约定,他彻底抛在了脑后,对专业不感兴趣让他彻底放飞了自我,多次挂科、补考,英语4级考了3次才勉强过关。甚至连高中时代最擅长的数学都挂了科,更别提考研转专业了。

有一年暑假,我问他“你打算毕业干什么”?他说没打算,读一天算一天吧,争取能拿到毕业证。

听到这里,我知道现在给他灌输再多的心灵鸡汤、上再多的教育课,也无济于事了,只能寄希望于顺利毕业、顺利就业。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4年后,毕业倒是没遇到太大问题,毕业证、学位证如期拿到了,只不过工商管理这个专业本身就业面就窄,很难找到一个父辈眼中靠谱的工作,比如教师、医生……尤其是在山东。

毕了业,找工作处处碰壁,这个时候小刘才意识到踩线上大学不是幸运,而是无奈。当初的踩线,也为如今的四处碰壁埋下了伏笔。

不过,人生是漫长的,一步走错不要紧,还有修正的可能,人生可不是“一锤定音”的。

毕业三年,在“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之间,小刘换了多少份工作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好在他及时转变,沉下心来朝着银行、国企方向努力,前几年入职了一家地方国企,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总算是稳定了下来。

我曾经问他后不后悔,毕竟我是了解他的,以他的聪明和思维能力,如果向着技术、理科方向发展,搞研究是最适合他的。

他笑笑不说话,没有给我答案,但分明已经给了我答案。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我经常用这个例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告诉他们有本事考得更高,就一定不要蜷着力,往高了考,选择更多、主动权更大。

有些学生,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看待学业和成绩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以为“及格就行”、“优秀就行”,或者“中上游”、“前十名”就行。

他们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眼光和境界过于局限了,小考是在班级、小学小范围内的竞争,而高考则是在全国范围内与几百万上千万的学子竞争,一分之差,足以拉开距离,甚至一分之差足以名落孙山。

踩着线被大学录取,当时会觉得自己足够幸运,其实也为后期的无奈留下了伏笔。

“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多考一分就多一分选择,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有10分力就尽10分努力,千万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无论是学业上,还是工作上。

“争当第一”,这句话可不只是贴在黑板报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实践!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